全文檢索

第 211 期(民106年 11月)
=目次
服務訊息
活動消息
講習課程
參考報報
活動報導
▍服務訊息

圖書滅菌機.咕溜亮晶晶

典藏服務組
您注意到了嗎?圖書館近日多了一些外型看似冰箱的設備?! 事實上,為讓師生們更加安心地享受閱讀樂趣,降低可能會有的衛生疑慮,我們添置了數台滅菌機,方便讀者就近在各相關樓層自助使用。不僅操作簡單容易,而且只需短短30秒即可完成封面與內頁的除塵消毒! 您是否已經躍躍欲試?不妨就來圖書館逛逛,挑選幾本好書,善加利用此項服務,自在地遨遊書海吧~

- 左:圖書滅菌機/右:簡易操作步驟 -

新版臺大圖書館數位學習網巡禮

學科服務組‧吳朝裕
有在 follow 臺大圖書館數位學習網的讀者,是否發現網站變得不太一樣了呢?由於收錄內容逐年增加,今年我們重新檢視網站中現有的學習資源,將網頁架構分為「圖書館導覽」、「Lib新手上路」、「Lib研究入門」、「文學戲劇」、「語言學習」、「專題演講」及「特藏知識網」7個大類,並簡化版面以利瀏覽。

新版數位學習網加入響應式網頁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不管您透過何種大小的螢幕瀏覽,網頁都會自動調整成適合觀看的版面。




我們也趁這次改版製作了一系列新的「認識圖書館」學習影片,每部影片約3-5分鐘,帶您快速了解如何使用本館服務與資源。這些影片收錄於「Lib新手上路」及「Lib研究入門」分類中,歡迎前往觀看。
另外,我們也持續更新原有學習資源,例如「Lib研究入門」分類中非常實用的EndNote書目管理軟體課程,已增加了新功能Share Library的介紹。


如何進入數位學習網呢?請於臺大圖書館網站點選分類「服務項目」,再點選「多媒體」之下的「數位學習網」。如果對數位學習網有任何建議,或是希望新增的課程主題,也歡迎來信tul@ntu.edu.tw告訴我們唷!


▍活動消息

原圖中心11-12月份週六電影院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十一月】影片介紹請參考210期館訊內容
【十二月】本月份原圖中心將和讀者分享兩個來自伊朗,且主人公都是九歲孩子的故事:《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描述一名男童為了歸還同學的作業簿,而踏上曲折感人的路途;《茉莉人生》是一部黑白動畫電影,描寫一位愛幻想的伊朗少女在追求自由與放不下的鄉愁間迷茫掙扎的故事。
播放日期| 12/2、12/9、12/16、12/23、12/30 (上午播放場次一;下午播放場次二)
播放地點|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場次一|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播放時間 | 10:00-11:25(85分鐘)
對許多小孩來說,一天中最難熬的時刻,是老師在課堂上檢查家庭作業的那一剎那。雷吒就因為連續兩天把家庭作業寫在不合學校規定的筆記簿上,當場受到老師的警告,如果再犯就要嚴懲.然而當雷吒的同學阿瑪放學回到家中時,卻發現書包裡多了雷吒的作業簿。 阿巴斯以兒童為主角,描述一名男童為了歸還同學的作業簿,而踏上曲折感人的路途。阿巴斯展現出精湛的敘事功力,讓觀眾為男孩的天真焦慮,又為純真的情感動容。
◎場次二|

茉莉人生   (保護級)
播放時間 | 14:00-15:35(95分鐘)

來自伊朗的瑪琪莎塔碧是個九歲大的小女孩,喜愛幻想與冒險。在她童年的想像中,上帝是她的密友。她的最愛則是漫畫版的馬列主義。瑪琪老是會用一些超可愛的點子,讓環繞在身邊的家人覺得好氣又好笑。

生命的多重面向-臺灣記錄片系列影展

推廣服務組‧鄭惟中

關於生命,總有太多議題。 或許從歷史中思索反省、或許期盼嚮往著未來,
也或者,在你我他每個人的微常時光裡,
都有過展現生命平凡卻又偉大的閃耀瞬間。

2017年11月8日至12月20日,
臺大圖書館將播映一系列動人的臺灣紀錄片及舉辦映後座談,
邀請您一同透過細膩溫柔的目光,探索生命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

活動網頁:http://www.lib.ntu.edu.tw/events/2017_lifefilm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總館4樓多媒體服務中心
活動洽詢:(02)3366-4551、tulce@ntu.edu.tw

各場影片資訊
11/8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 (2014)|片長110分   

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個最好的時代,那是一九八○年代的臺灣。民歌、民運、解嚴前夕,整個社會在自由的思潮中,即將引爆。其中,以《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為起點,由小野、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詹宏志等揭櫫推動的「新電影」運動,不僅為近代華語電影史寫下了最重要的一頁,也綻放出最燦爛藝術火花。 (館訊出刊時已播畢,有興趣之讀者可於多媒體服務中心借用觀賞→ (VV) 987.81 0408
11/15


蘆葦之歌 (2014)|片長76分      

◆ 映後座談:吳秀菁(導演)、洪素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蘆葦之歌」是一首前臺籍慰安婦阿嬤的療癒之歌。慰安婦的議題,大家並不陌生,但除了「控訴」,還有其他的嗎?相較於世界上熙攘紛擾的樂音,有一段被忽略的歷史,有一群曾在痛苦深淵中的阿嬤們勇敢地面對自己,她們尊貴地被對待、細膩地被陪伴。在生命晚年,有的阿嬤首度公開身份、有的阿嬤找到信仰、也有的阿嬤與自己和好;阿嬤們用堅毅樂觀的態度,唱著一首不能被世人遺忘的歌。

11/22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2016)|片長73分      

◆ 映後座談:李孟津(製片)、蔡怡汝(輔仁大學生物醫學暨藥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一具看似平凡無奇的遺體,在醫學院的解剖課中,默默地陪伴一群醫學院學生,走過一學期艱鉅的學習,達成醫生們必經的成年禮。在臺灣,捐贈遺體做為解剖課教材使用的亡者,被尊稱為大體老師,在極度重視亡者身體安葬的亞洲,貢獻自己的身體需要面對親人的不捨,最後獲得深厚的瞭解與支持。


11/29


末代叛亂犯 (2015)|片長62分      

◆ 映後座談:廖建華(導演)、黃佳玉(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所研究生)
1987年,臺灣解嚴,各種議題的改革與民主化聲浪四起。一群被稱作野百合世代的學生,與社會工作者,希望政府重新制定一部符合臺灣現況的憲法。從1990年開始,開啟了長達一年的「制憲運動」,影響臺灣憲政至今。 然而,在1991年的5月,調查局逮捕了四位青年,其中一位當時仍是就讀清大歷史所的學生。他們被以懲治叛亂條例起訴,最重可以「二條一」判刑,此為唯一死刑,此舉引起深藏在民間的白色恐怖之懼。學生於校園串聯罷課,社會各界進行聲援,進駐臺北火車站,挺身抗議。立法院更於九日內,廢除實行長達42年的懲治叛亂條例!《末代叛亂犯》是由四位清大學生拍攝及製作的紀錄片。欲透過深度訪談與歷史文獻爬梳,重現1991年所發生的「獨臺會案」過程及其後續發展。


12/6

(2015)|片長83分      

◆ 映後座談:伍心瑜(導演)、林欣怡(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小紀和小凱,兩個在獄中度過青春年華的少年,走出禁錮的牢籠後,面對久別的親人與環境的現實,他們該如何向前?如何才能追趕歲月所遺留下來的人生空白?而父子之間那道看似無形,卻具體存在的高牆,又該如何翻越?
12/13


日常對話 (2016)|片長89分      

◆ 映後座談:黃惠偵(導演)、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我和母親雖然生活在相同的空間裡,但幾十年來,我們就像是同個屋簷下的陌生人,唯一的交集是她為我準備的吃食。我們之間沒有噓寒問暖、沒有母女間的心裡話、沒有「我愛你」。 當我注視著她,我知道在那震耳欲聾的沈默之下,藏著讓她難以面對及言說的秘密 ;我知道在緊閉的雙唇背後,是令她窒息且擺脫不去的恥辱。 我終於鼓起勇氣與她開啟對話,但我真的準備去好面對她將給出的答案了嗎?我們又是否都能夠好好面對那些已經被埋藏許久的過去?


12/20


我們這樣拍電影 (2016)|片長82分     

◆ 映後座談:蕭菊貞(導演)、藍祖蔚(資深影評人)
邁入21世紀初,臺灣電影陷入了最谷底,年產上映不到10部,沒想到2008年一部《海角七號》竟創下了臺灣電影史上的最高點,在這風起雲湧的年代裡,臺灣的電影人憑著甚麼樣的信念,給自己打出天下?《Face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片中,30位電影人道出了幕前幕後的辛酸和勇氣,也為臺灣當代電影留下見證。電影是真實世界的鏡像,映照出的不只是社會問題與人的故事,更是人性與慾望的對望,真實處境的反省。在本片中看到的不只是臺灣電影的現狀,更是電影中的臺灣,也是導演們對我們生活在臺灣的關注與認同,只有這股力量,才能讓臺灣電影的火苗永不熄滅。


臺大文學院的一方洋場:國際華語研習所55週年所慶華語教學歷史特展

特藏組
國際華語研習所的前身為1962年史丹福大學在臺北成立的「中國文化研習所」,1963年擴大編制為「美國各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1997年納入臺灣大學的行政編制後,更名為「國際華語研習所」(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雖然名銜幾經更迭,但仍秉持自史丹福中心傳承而來的教學模式與精神,提供最精緻、最有效率的對外華語教學,在學界獨樹一幟。

為完整保存歷55年之久的珍貴史料,所方於2015年11月啟動所史整理計畫,集合教師與學生志工爬梳建所至今史料,完成後將捐贈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以促進研究、出版與推廣。

- 左:邱所長代表捐贈史料給圖書館/右:華語教學歷史回顧展開幕剪綵 -

2017年適逢國際華語研習所成立55週年,也是納入臺大行政體系20週年,特舉辦華語歷史回顧特展與論壇。展覽內容涵蓋創所初期歷史、行政與教學、課程與教材、學習成果等相關史料,藉由人、事、時、地、物交織而成的歷史片段,呈現早期華語教學樣貌,希望引起舊雨新知的共鳴與迴響。論壇則邀請歷任所長、資深教師、傑出校友、政府相關部會代表參與討論,希望促進國內外學界相互交流,投入華語教學領域的推廣工作,一起為全球二語教育效力。




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特展

臺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埔里的東北隅住著一群人,這群人在百餘年前翻山越嶺搬到這片新天地居住,抓魚打獵,農耕織布。有人叫他們「四庄番」、「平埔仔」、「姓潘的人」、「散毛仔番」,他們自稱「大湳仔人」、「牛睏山人」、「守城份人」、「蜈蚣崙人」,也有學者認為他們是「巴宰族」,但是很少人知道,這群人有個很美麗的名字叫做「噶哈巫」。

一直以來,文字都是述說一個族群文化的權威工具,對於沒有文字,僅使用口述傳達歷史的原住民族群,往往不敵他人下筆時的一念之間,而無法決定自己在文獻上是怎麼被記載。儘管噶哈巫族在經歷長久社會文化變遷後,於日本時代多數老人家仍可流利的說著族語,使用噶哈巫的傳統名字,也在屬於自己的節日中祭祀祖先,是極少數族語及文化保留完整度較高的平埔族群,但我們翻閱文獻,卻很難直接找到噶哈巫的相關紀錄,因為在歷史文獻中,噶哈巫往往被歸列為巴宰族的一個支族。噶哈巫耆老潘德興apu(對祖父母輩的稱呼)常說:「我們真真正正是噶哈巫,我們的名字都被巴宰給蓋過去了!」

在這場展覽中,族人擺脫學術的枷鎖,以「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做為展覽的主軸,以族人觀點及部落主體為此次展覽的論述定位,在介紹噶哈巫族的文化內涵之餘,也挑戰學界將噶哈巫視為巴宰亞族的既定印象。學者經常以一層層的「客觀」檢驗標準去看兩族群間相似的部分,卻忘了好好去挖掘這些大同中隱藏的小異,更忽略了在變動的歷史中,族群也與土地產生新的連結與自我認同。這場在台大的展覽,希望學術界能聽見部落觀點,拉近對話距離,不再只從文獻找答案,同時也讓外界認識和理解噶哈巫。

展覽時間:2017年11月11日(六)至12月15日(五),每日10:00-17:00
展覽地點:
臺大總圖書館一樓日然廳

主辦單位: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臺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合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專題演講: ◆ 11/15 (三) 14:00-16:30 @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噶哈巫的多元信仰:番祖、基督、番婆鬼」
 
講者:潘應玉(巴心•郡乃)(牛眠基督長老教會長老)、潘寶鳳(噶哈巫文教協會總幹事)

◆ 11/18 (六) 14:00-16:30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走過震災之後的噶哈巫」
 
講者:黃美英(噶哈巫文教協會企劃組組長,暨南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 11/25 (六) 14:00-16:30 @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噶哈巫織品復振之路」
 
講者:潘正浩(噶哈巫文教協會常務監事)

主題書展: ◆ 11/11 (六) – 12/15 (五) @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yaku ka Kaxabu a saw─噶哈巫的復振之路」

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

推廣服務組
伊能嘉矩(INŌ, Kanori 1867-1925)是臺灣文化與人類學研究的先驅,其重大成就是在1897年全島大調查後完成了臺灣原住民首次的全體族群分類民族誌。臺大與伊能嘉矩的淵源始於本校前身臺北帝國大學在1928年創校時,自伊能嘉矩遺族購入他的豐富藏書與臺灣原住民器物,分別入藏圖書館及人類學系成為早期的臺灣關係特藏資料,開啟後人產出豐富的臺灣史研究與論證。



正逢伊能嘉矩全島大調查120年,迎接臺大入藏伊能文庫明年將滿90年,臺大圖書館與臺大人類學系暨人類學博物館、臺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共同舉辦「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挑選圖書館與日本遠野博物館兩地館藏的檔案《觀風蹉跎》手稿與《巡臺日乘》日記,搭配伊能文庫重要典藏文獻,由書誌探覽伊能的田野歷程,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標識伊能嘉矩在埔里地區的踏查活動,圖層對照體會今昔變化,展場設在圖書館一樓中廳,於11月10日起展出至明年1月12日。

開幕剪綵後由策展人陳偉智先生進行展場導覽,隨即舉辦「伊能文庫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專題講座,邀自然文學作家徐如林女士、策展人陳偉智先生以及國史館吳密察館長擔任主講。



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調查業績是海內外研究臺灣史公認的重要資產,圖書館參與「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化計畫」,已於2007年建立完整「伊能手稿文庫」開放查詢與內容瀏覽。藉由特展再次推廣本校公開的學術資源,回饋計畫成果供大眾使用。伊能的故鄉日本岩手縣遠野市博物館今年曾向臺大借展文物辦理伊能嘉矩和臺灣研究特展,遠野與臺大兩地都典藏著伊能嘉矩文物,持續產出相關研究及加值成果。圖書館安排在一樓門廳旁的小展廳以「伊能文庫九十年─從遠野到臺大」為題,回顧臺大與遠野博物館20年來的跨國學術交流的概要,配合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期開放自由參觀。


「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
展覽日期:2017年11月10日至2018年1月12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一樓中廳‧小展廳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暨人類學博物館、
    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 資訊中心
策展顧問:胡家瑜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策展人 :陳偉智老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
活動網址:http://www.lib.ntu.edu.tw/events/2017_InoKanori/


▍參考報報

如何將整合查詢系統(Discovery System)的資料匯入Endnote

學科服務組‧陳君怡
臺灣大學圖書館的整合查詢系統 Discovery System(又稱 Primo, 資源探索)除了可以一次查詢許多資料外,還有許多加值功能,在海海的文獻裡面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料後,需要匯出至自己的書目管理軟體,以便書目管理及後續利用。《連結至臺大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繼續閱讀!
▍講習課程

學習好康再加碼!Help講堂秋季班11-12月課程!

學科服務組

不知道各位對我們9月、10月的「Help講堂」還滿意嗎?是不是更熟悉如何使用圖書館資源了呢?緊接著在11月與12月,我們將繼續安排更多元的學習課程,包含以下9堂精選課程,渴望提升研究技巧的您,千萬不要錯過呦!

課程名稱 課程時間 課程地點 報名與
課程簡介
EBSCOhost資料庫於心理學研究之應用
(館訊出刊時已結束,有興趣之讀者可下載課程講義
11/07 (二) 10:20 – 11:10 總圖4F多媒體中心418室 講義下載
以整合查詢系統探索學術資源大世界 11/23 (四) 14:20 – 15:10 總圖4F多媒體中心418室 線上報名
研究生了沒 - 研究生必知的圖書館資源與服務 11/27 (一) 13:20 – 14:10 總圖4F多媒體中心418室 線上報名
大學生晉級法寶 - 撰寫報告蒐集文獻之路 11/29 (三) 14:20 – 15:10 總圖4F多媒體中心418室 線上報名
聰明掌握博碩士論文資源 12/05 (二) 14:20 – 15:10 總圖4F多媒體中心418室 線上報名
圖片資料庫於教學研究之應用 12/07 (四) 10:20 – 11:10 總圖4F多媒體中心418室 線上報名
寫論文必學 - Endnote X8進階課程 12/12 (二) 10:20 – 12:10 總圖4F多媒體中心418室 線上報名
大學排名何處查?解析排名迷思 12/20 (三) 13:20 – 14:10 總圖4F多媒體中心418室 線上報名
探析學術影響力 - 如何提高論文能見度與善用評比工具 12/28 (四) 15:30 – 16:20 總圖4F多媒體中心418室 線上報名
▍活動紀實

響應臺北市政府2017白晝之夜活動 ─ 愈夜愈美麗的校史館

校史館營運組‧吳鑫餘
2017台北白晝之夜於106年10月7日晚上6點正式開始,白晝之夜(Nuit Blanche)源自於2002年的法國巴黎,是在10月第一個週六跨夜舉行的藝文嘉年華會,當天通常會有博物館、私人或公共藝術畫廊及其他文化機構免費對外開放給社會大眾,讓整個城市變成一個藝文展演的場所,近年也越來越多其他國家城市參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這次將白晝之夜活動設定在城南,公館臺大、臺電大樓、客家文化園區這一帶。臺大博物館群為響應2017白晝之夜活動,由校史館、人類學博物館、植物標本館以及農業陳列館四館響應。

校史館這次於10月7日延長開館時間,並徹夜開館至10月8日早上六點。校史館這次白晝之夜創下單日入館訪客人數新紀錄,當日造訪校史館人數估計高達9482 人次,相當於平日開館47天累積人次數量。

- 左:當日校史館內參訪人潮不斷/右:「來校史館交換故事吧」當天活動狀況 -

來訪民眾彈奏常設展廳鋼琴,形成2-3人無間斷鋼琴馬拉松式即興彈奏演出,讓校史館內增添了一個特殊美妙的藝文活動,現場民眾圍繞,邊欣賞音樂邊參與互動,這種自我衍生出小型地藝文饗宴,是一個很好的公共藝術之案例。當日校史館也致贈三位參與鋼琴演奏的民眾小禮品,感謝他們為校史館白晝之夜增添許多亮點。

此外,其中一位校內鋼琴社的同學,甚至彈奏至清晨活動結束時,讓館內許多民眾有輕柔的琴聲陪伴休息。校史館稍微詢問該位同學得知,他因為家裡沒有鋼琴,因此時常會找有琴的琴室練琴。校史館能提供響彈奏鋼琴的學生練琴,衍生出除校史館本身作為校史展室之外另一個極具教育意義的功能。

- 左:代理校長郭大維教授親臨/中:民眾自發活動-鋼琴演奏馬拉松/右:鋼琴社同學演奏 -

四位校友於川流廳所辦的《三心樂藝》展覽當晚參訪人潮踴躍,展覽內容剛好與白晝之夜藝文主題非常貼切,不少民眾願意轉入川流廳看攝影書畫等作品,也有不少名眾於簽到簿留下簽名。

整個響應白晝之夜活動於隔日早上六點結束,結束前仍有不少訪客留駐於校史館。這次校史館以最有限的資源響應臺北2017白晝之夜活動,創造出極為亮眼的訪客人數跟博物館對外的觸及度,讓更多校內學生及校外大眾可以認識臺大校史館及臺大校史。此外透過各種校史館官方或是民眾自發的活動,讓我們看到校史館的另種空間使用方式,增加校史館本身作為校史的展演以外的功能及多樣性,因此這是一件極為有意義且成功的響應活動。


- 左:《三心樂藝》訪客簽到簿/右:校史館10月8日早上6點活動結束前合照 -
|
 
= 訂閱館訊 | 取消訂閱 | 閱讀以前館訊 | 建議與回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