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第 216 期(民107年 4月)
=目次
活動消息
講習課程
參考報報
活動報導
特別報導
▍活動消息

原圖中心4-5月週六電影院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四月】影片介紹請參考215期館訊內容
【五月】提起五月,讓人首先想到的主題就是「母親」了,在這樣的時節裡,原圖中心挑選了深刻描繪女性堅毅與勇敢的兩部影片。《世上最美的奇蹟》故事發生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的最高峰的1948年,7 歲的女孩米拉在母親去世後來到一個專門收養巴勒斯坦兒童的孤兒院,長大後經歷了一段曲折跌宕的人生旅程。《一千次晚安》則是一位頂尖的戰地女攝影師蕾貝卡的故事,在一次跟拍自殺炸彈客時,意外遭受波及而身負重傷,被接回家後休養後,丈夫和女兒對她下了最後通牒,逼她在工作與家庭之間作出抉擇......。

播放日期| 5/5、5/12、5/19、5/26(上午播放場次一;下午播放場次二)
播放地點|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場次一|

世上最美的奇蹟
播放時間 | 10:00-11:46(106分鐘)

動盪的1948年,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的最高峰。耶路撒冷的一名巴勒斯坦婦女亨德胡塞妮,開辦了一個專門收養巴勒斯坦兒童的孤兒院。七歲的女孩米拉在母親去世後來到這裡,並接受了最基本的信神行善的教育。長大進入社會後的米拉才發現,這個國家的人民為了生存,不知需付出多少代價。而一段曲折跌宕的人生歷程,也正在等著她…
◎場次二|

一千次晚安
播放時間 | 14:00-15:57(117分鐘)

一名頂尖的戰地女攝影師蕾貝卡,希望透過攝影對世上正發生的不公義有所作為。已婚並擁有兩個女兒的她,一次在喀布爾跟拍自殺炸彈客時,意外遭受波及而身負重傷。儘管幸運撿回一條命,在丈夫將她送回家中療養後,還將經歷另一場家庭風暴...

午後電影院─童年無忌

推廣服務組.林琦


4/11(三)這個夏天的秘密  What we did on our holiday (2014) – 95mins

瞞著已經分居的訊息,道格與艾比準備帶著三個小孩,回到蘇格蘭老家為阿公祝壽。在慶生會如火如荼籌備之際,這場大團圓使得家庭裡各成員的性格衝突逐漸升溫,團圓假期,卻是謊話難圓! 看淡一切的阿公,幻想放身大海,過著無憂的生活,於是天真爛漫的孩子們,決定幫爺爺完成心願……。這家人最終有了一個難忘的團聚之旅,卸下這個夏天的秘密,重拾對家庭與愛的諒解及包容。(館訊出刊時已播畢,有興趣之讀者可於多媒體服務中心借用觀賞→ (VV) 987.83 3431
4/18(三) 狗臉的歲月 My life as a dog (1985) – 97mins

因母親長年臥床,沉悶的家庭氣氛使得12歲的英瑪個性變得安靜抑鬱,跟最愛的小狗相處成了他最快樂的時光。隨著媽媽病情嚴重到必須住院,英瑪被迫寄居鄉下的叔叔家。鄉村生活是那麼怡然自得,英瑪開始學習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下生活,認識新朋友,他的世界開始有了變化,逐漸走出那段「狗臉的歲月」。片中有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片段,也讓人重新思考生命的課題。
4/25(三)小太陽的願望  Little miss sunshine (2006) – 102mins

奧莉芙有機會參加夢寐以求的年度「加州陽光小姐」冠軍決賽,一家人決定開著黃色小巴士到加洲一圓小女兒的夢想。沿途中有一些爭執和衝突,波折不斷,但這一切卻令他們一家人的關係更為緊密。在經歷一連串的夢想與失落後,這一家人終於學會了相互信任和支持。究竟奧莉芙會不會贏得「陽光小姐」的殊榮呢?他們一家人還會遇到怎麼麻煩呢 …?

原圖中心主題書展:「重訪伊能嘉矩」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集人類學、民族學與歷史學家等身分於一身的伊能嘉矩,是歷來臺灣學者公認的臺灣研究先驅。日治初期,伊能嘉矩隨著日本政府來臺從事人類學研究,以臺灣總督府下層官員的身份,展開「臺灣人類學」研究計畫,調查全島原住民,並提出了全島原住民族群分類體系,打破以往在清政府撫番時所做生番、熟番的劃分。

歷史學家楊雲萍曾說:「『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日治時期曾經是臺灣通的伊能嘉矩,是近代臺灣的先行者。在臺短短的十年期間,先後出版了《臺灣蕃人事情》、《臺灣志》、以及《臺灣蕃政志》等重要著作。1906年返鄉後,伊能嘉矩仍持續進行臺灣研究,1925年因病過世,過世後三年,在其弟子奔走下完成巨作《臺灣文化志》的出版,也是伊能嘉矩30多年研究及寫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

1990年代,伊能嘉矩許多作品在臺翻譯出版,戰前出版的著作也陸續再版發行,當年,伊能嘉矩透過諸多文獻與踏查資料來詮釋臺灣,一百年後,我們藉由對伊能嘉矩的再踏查,讓臺灣歷史知識的研究得以在其所構築的巨峰上繼續前進。

展出清單:http://www.tiprc.org.tw/blog_wp/?p=14942
展出時間:2018年4月1日至7月31日
展出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校史館「南.洋」特展,歡迎留下您的南洋風情

校史館營運組.陳南秀
校史館川流廳的「南洋:臺大博物館群東南亞與大洋洲『點』藏」特展,自去年(2017)11月15日校慶日開展至今,展期已過一半。展覽目的,除了展示 10 個成員館關於東南亞與大洋洲的精彩典藏之外,也是為了歡慶臺大博物館群 10 週年。展場中特地設計了拍照區,歡迎參觀者妝點南洋風情,拍照留念。


- 左:臺大博物館群十週年快樂!/中:願臺大博物館群愈來愈好!/右:臺大好美,我愛臺大!-

臺大杜鵑花節期間(3/9 - 3/11),我們還特別在拍照區下方的球池,隱藏驚喜扭蛋,每顆扭蛋內都裝有小禮兌換券。訪賓只要找出扭蛋,並且於臉書拍照打卡上傳,就可拿扭蛋至服務台兌換臺大博物館群十週年特製紀念品。雖然活動已結束,但還是非常歡迎大家來校史館川流廳參觀展覽,拍照留念。



- 左:杜鵑花節,訪賓努力地在球池撈「蛋」/右:臺大博物館群十週年特製紀念品-
▍參考報報

追悼物理學家史帝芬霍金

學科服務組‧陳芷洛
3月14日是白色情人節,也是世界圓周率紀念日。但當天也傳來英國物理學家史帝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逝世的消息,享壽76歲,令人感到遺憾。本部落格謹以此文向霍金致敬,表達哀悼追思之意,並介紹臺大圖書館收藏之相關資料。《連結至臺大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繼續閱讀!


▍講習課程

學習不卡關!HELP講堂4月份課程!

學科服務組.吳朝裕

4月份本館將繼續安排更多優質的資料庫講習課程,包含新改版的「台灣新聞智慧網」,蒐集文獻重要工具「EBSCOhost資料庫」與「Web of Science資料庫」,以及世界級法律資源「WestlawNext法學資料庫」,幫你打通學習之路,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課程名稱 課程時間 課程地點 報名與
課程簡介
發現在地新鮮事 - 台灣新聞智慧網新版登場!! 4/11 (三) 10:20 – 11:10 總圖418大團體室 線上報名
研究資源大聯盟 - EBSCOhost系列資料庫 4/16 (一) 10:20 – 11:10 總圖418大團體室 線上報名
蒐集文獻第一站 - Web of Scienc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4/19 (四) 14:20 – 16:10 總圖418大團體室 線上報名
我的法學之道 - WestlawNext法學資料庫 4/30 (一) 10:20 – 11:10 總圖B1國際會議廳 線上報名
▍活動紀實

臺大博物館群十週年暨「南.洋」特展感恩交流會

校史館營運組.陳南秀

- 博物館群10館一家親,大夥兒笑地真開心 -

2018年3月20日(週二),臺大博物館群歷年來支持的師長及工作夥伴們,齊聚在校史館。為什麼呢?目的有三:一是感謝博物館群成立十週年以來,各個成員館幕後辛苦的同仁及師長們;二是感謝目前在校史館川流廳的「南.洋:臺大博物館群東南亞與大洋洲『點』藏」特展,其過程中給予支持協助的師長與同仁們,此展覽亦呼應了十年前臺大博物館群啟動時的聯合特展;最重要是邀請校長、館長們前來與博物館群夥伴輕鬆交流,激盪出博物館群發展方向與願景。

這天的交流餐會,真的好熱鬧!除了十年來的新舊好夥伴們齊聚一堂敘敘舊、聊聊近況與新願望之外,很開心當年(2007年校慶)敲鑼啟動博物館群的李嗣涔校長,以及郭大維代理校長、張慶瑞副校長等、兩位前博物館群召集人項潔與陳雪華教授,都前來參加這場聚會,給博物館群慰勉、加油與打氣。連當初跟薰風國樂社商借的那口鑼,也來參一腳。


- 左:活動一開始,先播放一支 12 ’ 23 ’’的博物館群回顧影片;左側的鑼就是李校長敲鑼啟動博物館群的本尊。/右:活動主持人張安明組長。 -

作為現任博物館群總召集人的圖書館陳光華館長致辭時,除了感謝十年來大家的努力及各界的支持之外,也謙遜地提到,他自2016年接棒後,希望能夠競競業業地在既有基礎之上,將博物館群更加發揚光大。


- 左:校長、館長們來為博物館群慰勉、鼓勵。/右:大家盡情地享用餐點。 -

大家酒足飯飽、交流敘舊之後,亦可自行選擇前往川流廳聽南洋特展的深度導覽,提供展覽內容指導的老師,例如校史館張安明組長、動物博物館林怡蓉小姐、植物標本館胡哲明教授、海研所詹森所長與楊穎堅教授、人類學系童元昭教授與陳玉苹博士等都親自下場擔任導覽員,為大家帶來一場知識饗宴。


「日治時期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之目錄及影像捐贈典禮暨關於解讀及研究議題之學術研討會」活動報導

推廣服務組.李百珣
2018年3月10日風和日麗的杜鵑花節,臺大校園裡除了熱鬧的院系博覽會外,圖書館亦於多媒體服務中心418大團體室舉辦了「日治時期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之目錄及影像捐贈典禮」暨「關於解讀及研究議題之學術研討會」。

早稻田大學東亞法研究所淺古弘教授,將其研究團隊多年來所整理的日治時期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的目錄及影像,捐贈予臺灣大學。臺大圖書館特舉辦捐贈典禮,由陳光華館長致贈淺古弘教授感謝狀,並致詞感謝淺古弘教授致贈他多年來辛勤的研究結果,更感謝淺古弘教授同意本校將這些成果整合至由「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以嘉惠學界。

日治法院檔案的學術價值,涵蓋法律史、社會史以及經濟史,記載了一段臺灣人民與日本人民的共同歷史經驗。王泰升教授自2000年起率領研究團隊,陸續完成日治法院檔案的數位化。並由法律學院、數位人文研究中心與圖書館合作,建置了「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淺古弘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則自2003年起著手製作日治時期台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的詳細目錄,逐案逐頁記載,並補拍原有製作時有疏漏的部分。


- 左:陳光華館長(右)致贈淺古弘教授感謝狀/中:淺古弘教授於演講中解讀刑事判決之內容/右:淺古弘教授演講精彩,現場座無虛席-

捐贈典禮之後,緊接著就是「關於解讀及研究議題之學術研討會」。首先由主持人王泰升教授致詞,王泰升教授講述日治法院檔案整編作業的歷程,並展示他在整理日治法院檔案時註記的筆記。適值淺古弘教授來臺大法律學院講學,特別安排一場專題演講,演講主題為「日治時期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之解讀及研究課題」。淺古弘教授的演講內容包含日治時期臺灣法院記錄史料、日治時期臺中地方法院刑事判決記錄、日治時期法院刑事判決記錄,以及日治時期刑事判決記錄史料之研究課題。演講內容精彩,與會學者與學生受惠良多。圖書館已取得淺古弘教授同意,可於活動網頁下載演講講義


- 左起:王泰升教授(臺大法律學院、出版中心),淺古弘教授(早稻田大學東亞法研究所),
陳光華館長(臺大圖書館),陳韻如教授(臺大法律學院)-


相關文獻資料|
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 (需申請帳號,僅供學術研究使用)
日治法院檔案的整編與研究 / 王泰升
日治法院檔案的保存與利用/ 王泰升
去法院相告 : 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修訂版) / 王泰升


校史恆久遠.一信永留傳:校史館B03時空膠囊開啟完畢

校史館營運組.陳南秀
校史館在 3 年多前,曾經搭上圖書館針對新生設計的「LIB星際大冒險」活動順風車,邀請走進校史館的B03大一新生,書寫給 4年後自己的一封信,投遞進校史館的時空膠囊封存,並且相約 2018 年 3 月 17 日杜鵑花開的日子,一同打開時空膠囊,細讀 19 歲的他們,當年寫下的壯志豪語。

時光荏苒,當年青澀稚氣的新生,如今已銳變為即將各奔前程的畢業生,校史館履行當年的承諾,在開箱前半個月,一一寄信邀請約三百位左右當年參加的B03同學,回到校史館一同見證開啟的重要時刻。


- 左:自願擔任開箱人的楊同學與校史館組長一同開啟時空膠囊/中:當天唯一抽到本人在現場,並親自念信的工管系吳同學/
右:政治系陳同學代唸相同科系同學的信件 -

活動一開始,先播放一段喚起大家回憶的特製影片。感謝現場心理系楊同學自願擔任開箱人,開啟封存 3 年多的時空膠囊。接著,我們邀請現場與會的 B03 同學,一一上台打開信件,如果本人剛好在現場,就請本人大聲唸出當年所寫的信件內容,如果本人不在現場,則由相同學院系所的同學代唸。內容例如「……四年了,你是否過得安好?是否變得積極、主動?是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熱忱與未來的方向?……」又例如「你,沒雙主修起碼要有輔修吧!一定要當過交換學生,不然別來見我。學會西班牙文了嗎?……」各式各樣。

當年B03同學寫下的時空膠囊信件,校史館將永遠保存,並且於 4 月中旬,於校史館開闢一個小小的角落,展示這些信件手稿,歡迎大家來校史館參觀。



- 所有當天與會的B03同學與工作人員大合影-

社工系楊培珊主任於社科圖演講〈長照新視界〉

社會科學資源組.葉彦邦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界定,自2018年3月份起,臺灣已經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註1),社科學院圖書館配合「『長期照顧』書展」(2018/3/7-4/10),特別商請本校社會工作學系主任楊培珊教授於3月27日中午在館內做了一場名為〈長照新視界〉的知識與經驗之分享。

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楊老師,在老人社會工作、老人福利政策與服務、長期照顧、老人次文化等領域,擁有紮實的理論與豐富的實務經驗。在這場非學術性的小型演講場合裡,楊老師以風趣又不失專業的口吻引領在座聽眾一窺臺灣高齡社會的實貌並分享臺灣社區營造暨長期照顧服務的發展和現況。 席間,楊老師特別以她本人暨其研究生所實際參與桃園縣「三石社區」之營造與營運績效,足堪媲美歐美社會福利先進國家此一成功的案例,來說明臺灣民間已具備相當實力來肩負高齡社會的需求。此外,她亦強調臺灣目前仍保有的「三代同堂」家庭(亦稱「折衷家庭」),在質與量各方面均令世人稱羨,更是臺灣在適應高齡社會進程中的優勢之一,勉勵國人千萬不可妄自菲薄。

儘管甫進入高齡社會的臺灣,隨即又面臨來勢洶洶之「超高齡」(super-aged)社會不久後又將叩關的壓力(註2),但楊老師仍以堅定且充滿信心的語氣鼓勵兼期許國人群策群力並對「更快樂」(happier)的「樂齡族」樂觀以待。



- 左:楊教授與學生合照。/右:大家認真聽講。 -

【註釋】
1.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社會結構是以65歲以上人口所佔的比例做為評估標準,達到7%是高齡化社會,14%是高齡社會,超過20%是超高齡社會。
2. 根據統計與評估,到了2025年時,臺灣將成為全球少數的超高齡國家,即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總人口數的20%。

▍特別報導

從「觀風蹉跎」到「重返田野」:伊能嘉矩田野歷程的地圖展示

特藏組‧阮紹薇
一、緣起
伊能嘉矩(1867-1925)於1895年日本領台之初即渡海而來,11月10日踏上臺灣的土地,開始了10年間踏遍全島,依循學術程序認真地進行全面性的田野調查及文史紀錄。其中1897年花了192天進行全島大實查後,首創臺灣原住民族分類體系為其重大成就。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創校前,由移川子之藏向伊能遺族接洽並購入伊能嘉矩生前的藏書與文物,成為第一批臺灣主題的重要收藏。1998年臺大創校七十週年及總圖書館新館落成啓用,特別辦理「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並出版《特展專刊》及《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二書。圖書館也藉此契機逐步將館藏伊能文庫數位化,並在吳密察教授的協助下,獲得遠野博物館藏品數位檔案,納入「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化計畫」,向公眾提供網路查詢與內容瀏覽,為最完整的「伊能嘉矩手稿資料」展示平台。

2016年11月,日本遠野市為辦理伊能嘉矩150歲生誕紀念特展,由本田敏秋市長及市立博物館小向孝子館長等人親赴臺大,與圖書館及人類學系簽署「伊能嘉矩相關文化交流及合作協議」備忘錄並借展19件伊能手稿及藏品16件。2017年7月21日至9月24日遠野市立博物館舉辦「臺灣人類學先驅者-伊能嘉矩和臺灣研究」特展,不但邀請國史館吳密察館長擔任特別展記念演講的主講者,而當地電視台還播放赴臺灣拍攝的特別節目,重現 120年前伊能嘉矩環島調查路線及各部落現況,活動十分盛大。



臺大與遠野市所簽署「文化交流及合作協議」中特別以「對伊能嘉矩成就的重新認識」為目標,人類學系胡家瑜教授有感於20年前臺大圖書館舉辦伊能嘉矩展覽時,只呈現了文物與史料的面貎,未能有今昔對照和對話,因此建議在遠野市立博物館展品歸還後,能在臺大辦理一場別開生面的,以臺灣土地、文化和人民為主體的伊能展,並請到《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作者陳偉智老師擔任策展人。

二、「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田野歷程書誌展」中的埔里地區田野歷程DOCUGIS
1897年伊能嘉矩進行192天全島實查,已滿120年;此外,1928年國立臺灣大學前身臺北帝大建校,同年成立的伊能文庫,迄今亦屆滿90周年,藉此時機,去(2017)年臺大圖書館與人類學系合作辦理全新視野的伊能展,展示120年前伊能嘉矩在臺灣的田野歷程及採集文物,並且讓這些史料文物與當代的臺灣族群對話。於此同時,臺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童元昭主任規畫「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特展,其內容包含伊能嘉矩在1897年8月於埔里地區的調查手稿《觀風蹉跎》及日記《巡臺日乘》,其中伊能手抄「族群名Kahabu」及人類學博物館藏「噶哈巫族織花布塊(長衣下半部)」,為重要展品。

規畫中的伊能嘉矩展,因著埔里地區當代部落族人的「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策展人陳偉智老師依此先設計了前導覽「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田野歷程書誌展」,在圖書館一樓展示「伊能文庫」九十年回顧及伊能重要著作,及以埔里地區調查為重點的手稿地圖展示主題。

伊能嘉矩曾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 24:281發表〈埔里社平埔蕃部落〉一文,其中寫到「臺灣中部埔里社平原,原係平埔蕃在臺灣西部平原,因與漢族生存競爭,失敗後與土蕃訂約而移殖之地,是等蕃族集團即群居於此,故埔里為對該蕃族研究上頗具價值之地域,渠等移往此地之動機,在考察人類移動史上亦得資參考。」 (劉枝萬 (1951)《台灣埔里鄉土志稿》第一卷,頁230~231。)

1897年8月7日至8月26日,伊能嘉矩的手稿《巡臺日乘》及《觀風蹉跎》記錄埔里地區調查路線、田野所見、口述傳說及重要族群文化,如在十一份庄觀察記錄已失傳的「古來南、北投社請祖儀式」。為了融入地理資訊並加以視覺化的呈現與觀察,本展覽特別與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數人中心〉合作,運用該中心所開發的「學術研究平台DocuSky」系列中的「文本地理資訊系統DocuGIS」。

資料建置的步驟為:
(一) 《巡臺日乘》手稿圖檔,加上浮水印及圖片出處;
(二) 楊南郡譯註《臺灣踏查日記》內容及陳偉智老師整理伊能嘉矩日記中每日重要記事及行程,並參考《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和現今Google Map標定地理位置(GIS);
(三) 詮釋資料:依胡家瑜教授《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伊能嘉矩實地踏查臺灣原住民聚落調查一覽表〉列出原住民聚落之伊能分類及考證社名及調查時間等。

將伊能嘉矩手稿中圖檔及詮釋資料,以日記的時間序列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呈現120年前伊能嘉矩在埔里的田野歷程,並提供四種臺灣歷史地理圖層切換,做今昔對照。


- 左:Google Map/右:GocuGIS -

本展示中的DocuGIS還特別提供以下功能:
(一) 地標圖示展示「伊能文庫」珍貴手稿,點擊圖片可以放大顯示。
(二) 標示:以箭頭代表方向、藍色的地標圖示代表搜尋的結果、橘紅色的旗幟代表所有踏察的地點。
(三) 關鍵字檢索:「自訂關鍵字」,多個(組)關鍵字請用空白間隔,其代表符合其一即可。另預設「推薦關鍵字」,點選後由系統自動呈現空間分佈。如報導人、族群、社名、祭儀等。
(四) 歷史圖層套疊比對:使用者可以選用不同臺灣歷史地圖,觀察伊能田野歷程的分佈點。預設1897日治臺灣假製圖、1904明治臺灣堡圖、1921大正臺灣堡圖、1924日治地形圖四種提供使用者套疊比對。

三、「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中二種地圖展示
暨「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田野歷程書誌展」前導展,指導老師胡家瑜教授將特設展訂名為「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展期為2018年3月8日至5月6日,在圖書館一樓日然廳展示。策展人陳偉智老師將二次展覽的籌備過程和主題規畫詳細寫在〈「觀風蹉跎」與「重返‧田野」的伊能嘉矩 策展後記〉一文中。

「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是透過伊能嘉矩全臺灣實查的田野紀錄與藏品,帶著大家回到120年前,發現在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現場中,臺灣的人民、當時的語言和族群文化。

除「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展示過的「噶哈巫族織花布塊(長衣下半部)」外,臺大人類學博物館與胡家瑜教授更精心挑選22件伊能嘉矩收藏品在現場展示,如伊能1896年採集於宜蘭辛仔罕社的「噶瑪蘭木雕屋板」(本件上大耳人像被宜蘭的國立蘭陽博物館採用為LOGO),和排灣族、泰雅族、卑南族、達悟族及當時平埔原住民巴宰族的器物。



除了現場展示伊能文庫手稿資料及藏品外,胡家瑜教授還親自訪談當代族人並剪輯成影片,在語言調查和多元回響二個主題區增加多媒體展示。120年前族人的記錄及影像,和當時伊能在田野所採集的文物,就製做成可以展示影像記錄的「伊能收藏臺灣故事地圖Story Map」。因此,本展覽不但將前導展與數人中心合作DocuGIS,由「埔里田野歷程文本地圖」擴大至「全臺灣實查地圖」,還另外新設計了「故事地圖Story Map」平台,以兩種地圖做展示。

(一)伊能嘉矩全臺灣實查地圖DOCUGIS
伊能嘉矩在臺灣十年間,於1896年至1901 年共進行五次的實地調查如下,五次調查中有四次是以原住民為對象的實地調查。

1、淡水的平埔族調查
  明治29(1896)年7月2日~明治30(1897)年4月5日
  明治29-30年間的《東京人類學雜誌》上發表〈臺灣通信〉專欄
2、宜蘭的平埔族調查
  明治29年10月1日~10月24日,費時24日。
  明治29-30年間的《東京人類學雜誌》上發表〈臺灣通信〉專欄
3、全臺灣調查
  明治30年5月23日~12月1日,費時192日。
  調查日記手稿 《巡臺日乘》甲、 乙,現藏遠野市立博物館J 817、J818
4、南臺灣調查
  明治33(1900)年7月29日~9月12日,費時46日。
  調查日記手稿 《東瀛遊記》,現藏遠野市立博物館 J816
5、澎湖島的歷史地理調查
  明治33(1900)年12月29日~34(1901)年1月15日,費時18日。
  調查日記手稿 《澎湖踏查》首次用踏查二字 ,現藏遠野市立博物館 J816

臺灣東北端的平埔族調查,已於1996年由楊南郡先生編譯出版為《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巡臺日乘》、《南遊日乘》、《澎湖踏查》,於1992年由森口雄稔編輯於臺灣出版《伊能嘉矩の台灣踏查日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6年也由楊南郡翻譯成中文出版《台灣踏查日記》(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伊能嘉矩全臺灣實查地圖DocuGIS」,除了放置上述伊能嘉矩調查日記的圖檔,另外,還在Metadata中增設「報導人」欄,將手稿日記中的名單整理出來,若有提到當時的日本人名字,還至中研院「總督府雇員名冊」查得全名。這些就成為展場中的300餘位「報導人牆」。

「伊能嘉矩全臺灣實查地圖DocuGIS」具有以下特色:
1、 1896年7月2日-1901年1月15日伊能實查地點,以GIS標定現今位置。
2、 依胡家瑜教授《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伊能嘉矩實地踏查臺灣原住民聚落調查一覽表〉列出原住民聚落之伊能分類及考證社名。
3、 展示「伊能文庫」所藏珍貴伊能日記手稿圖檔,點擊圖片可以放大顯示。
4、 關鍵字檢索:「自訂關鍵字」,多個(組)關鍵字請用空白間隔,其代表符合其一即可; 另預設「推薦關鍵字」,點選後由系統自動呈現空間分佈。分為以下二種:
(1) 族群關鍵字:Ataiyal 泰雅、Amis 阿美、Vonum 布農、Tso'o 鄒、賽夏、Payowan 排灣、Puyuma 卑南、
  Kawarawan 噶瑪蘭、Pazzeh 巴宰、Kahabu 噶哈巫。
(2) 一般關鍵字:頭目 頭人、會飲 新年、口碑、踏查三原則。
5、 摘錄及參考楊南郡所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臺灣踏查日記》上下冊中伊能日記的重要記錄,做為本系統之地理文本。感謝遠流出版公司同意合理使用書中文字。
6、 歷史圖層套疊比對:
使用者可以選用不同臺灣歷史地圖,觀察伊能田野歷程的分佈點。預設1897日治廿萬分之一臺灣假製圖、1904明治臺灣堡圖、1921大正臺灣堡圖、1924日治地形圖,提供套疊比對。

這二次伊能展所使用的DocuGIS地理資訊系統都是由數人中心的 DocuSky平台所提供。該中心所創DocuSky 是一套可以讓研究者帶著走的數位人文學術研究平台。透過雲端工具,研究者可以將自己蒐集到的文本材料,在DocuSky上進行資料庫建置、文本標註與編輯、文本分析與採勘,甚至是融入地理資訊並加以視覺化的呈現與觀察,可說是新數位時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神兵利器。

二、伊能嘉矩收藏臺灣故事地圖Story Map
「伊能嘉矩收藏臺灣故事地圖Story Map」系統由數人中心【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設計製做,運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所藏金子常光〈臺灣鳥瞰圖〉,將其上不符合伊能田野時期的鐵路地名等一一去除做為底圖,再將臺大圖書館《伊能文庫》中伊能所藏《寫真帖》的部落族人照片、手繪地圖及人類學博物館《伊能藏品》器物圖像,標示在相關位置,帶著大家重返臺灣的歷史現場。

左圖為屈尺地方的泰雅族義勇團壯丁。伊能嘉矩用本照片剪裁拼貼成「臺灣島蕃族」刊登在《蕃情研究會誌》,後來伊能請畫師以浮世繪畫風改畫為「臺灣蕃族相貎圖」,於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展出,成為當時日本向全世界呈現臺灣原住民族的圖像。原件藏遠野市立博物館 ,ntul-inj127_05_0007-1。



本故事地圖預設關鍵字檢索,因為照片圖檔原件多為「遠野市立博物館」所藏,而22件文物為「臺大人類學博物館」藏品,如上圖左,一按即可出現清單。 如上圖右,噶瑪蘭族木雕屋板。亦可參考臺大人類學博物館網站上胡家瑜教授的說明及圖檔

有關此木雕屋板,可在1896年10月伊能與振金聲在筆談時留下的珍貴記錄中看到( [噶瑪蘭擺里社、抵美社總頭目訪談筆記] ,「伊能嘉矩手稿」M036_00_0001_0021)。伊能後來在1897年綜合當時振金聲以及地方耆老的口述資料,整理噶瑪蘭族研究發表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29期88號〈臺灣通信〉專欄 (楊南郡老師《平埔族調查旅行》中文譯註,遠流出版)。提到其中記載當時聽總頭目振金聲和社中老人提起,過去傳統的舟形房屋,壁板多雕有紋樣,用以裝飾房屋增加美觀。

除Story Map可以看到伊能藏品的圖檔和說明外,也可以到「伊能嘉矩全臺灣實查地圖DocuGIS」查「振金聲」,或直接選預設關鍵字「Kawarawan 噶瑪蘭」來查看當時調查與採集的GIS位置地點。因此二種地圖展示可以互相參照應用。

除了故事地圖展示外,金子常光〈臺灣鳥瞰圖〉還運用在「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展場設計中,在第四大主題「旅行:臺灣田野調查與採集」(如下圖),將胡家瑜教授《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書中〈伊能嘉矩實地踏查臺灣原住民聚落調查一覽表〉所列101個原住民聚落社名,依其相關位置一一標示在鳥瞰圖上,成為展場中的亮點之一。



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在臺大圖書館一樓日然廳,展示至5月6日,看見現在的臺灣,也不要錯過這場重返歷史現場、鳥瞰120年的臺灣,跨越世代與族群的重要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