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第 168 期(民103年 4月)
=目次
主編的話
服務訊息
活動報導
特別報導
參考報報
校史故事
▍主編的話
校園中處處春暖花開,新芽初冒的綠意及乍暖還寒的天氣,再聽見此起彼落的鳥鳴聲,讓人精神振奮,充滿著活力!於此時節,學期也不知不覺走到了一半,圖書館再提供貼心掃瞄服務,以及特別為研究生準備的專題書目。校史館的藝文饗宴與活動報導,讓來不及參與的您也能感到活動的愉悅氛圍。本期專訪生命科學系潘建源老師,分享老師的圖書館利用經驗。最後,校史故事以齊邦媛老師的手寫字條,讓您感染孜孜不倦,好學的活力。
▍服務訊息

法律學院圖書室 即日起推出掃描器借用服務

法律學院圖書室.陳建翰


為響應節能減碳、紙張減量,法律學院圖書室自103年3月10日起推出掃描器借用服務,供讀者自行操作使用。為維護利用秩序與品質,掃描時敬請遵守以下規則:

1.本服務限掃描本校圖書館館藏,使用前請先於掃描器旁之登記本登記,依序使用。
2.每次登記以30分鐘為限,無其他人登記時方得繼續使用。
3.使用時請遵守著作權法規定,違法使用應負法律責任。
掃描器旁備有操作手冊可供參閱。歡迎各位讀者多加利用本服務,讓我們一起環保愛地球!
▍參考報報

研究生了沒?– 研究與論文寫作專題書目

學科服務組.劉應琳


什麼是研究?為何要做研究?進研究所是為了什麼? 身為研究生的您,於挑燈夜戰讀papers、焚膏繼晷作實驗,卻仍焦慮看不到未來之際,是否曾經困惑選擇這條路的意義?或是研究卡住了、對著電腦不知從何下筆,如畢恆達教授在其書中所描述地就去猛刷馬桶、擦地板? 除了找師長、同學討論之外,以下整理了館藏書目提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連結至臺大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繼續閱讀!




成功投稿的小秘訣:好用的工具-Journal Selector

學科服務組.童敏惠


3月26日圖書館與Springer公司合辦了一場「學術寫作與出版講座:作者工作坊」,共有五位講者進行演講,其中一位資深編輯Jeffrey Robens先生所講的主題為:「如何針對Springer 期刊的發表進行有效的寫作和準備」,內容包括:如何選擇適合的投稿期刊、論文的架構、有效的題目和摘要、撰寫給編輯的信(Cover letters),以及如何回應同儕審查之意見等,其講演內容非常具體而實用,可以普遍應用於任何期刊投稿上而不限於Springer的期刊,故特別予以摘錄整理,供眾參考。


- 左:Springer工作坊Section 1 講者Jeffrey Robens/右:JeffreyRobens與觀眾互動 -


成功投稿要訣
對任何投稿者而言,投稿的目的當然不只是希望文章被刊登出版,更希望能被大量閱讀、被他人引用,甚至被索引(indexing)以增加該文章的曝光度,進而建立自己的學術知名度。因此,Jeffrey Robens首先提到成功投稿的要訣和準備工作包括:
選擇所要投稿的期刊(Choose the best Journal to reach your target audience)
稿件要能有條理地展現出研究成果(Logically present your research in your manuscript)
準備有效的標題和摘要(Prepare effective titles and abstracts)
告知期刊編輯你文章的重要性 (Convey the significance of your work to journal editors)
同儕評審後,應確實修改你的文章(Properly revise your manuscript after peer review)

好用的線上工具—Journal Selector
在選擇所要投稿的期刊之際,投稿者應先了解目標期刊的宗旨和收錄範圍(aims & scope)、主要讀者群(readership)、是否為開放取用(open access),以及被索引(indexing)等情況,並思考何者對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則需評量自己文章的創新性(novelty)、相關性(relevance)及實用性(appeal)。

在會議上 Jeffrey Robens 推薦一個選擇投稿期刊的線上工具— Journal Selector ,投稿者可將文章摘要或簡述的文字貼到 Journal Selector 網頁上的空白框裏,按下”Find your target journal” (如圖 1),該系統即會列出最符合該文章投稿的期刊清單。該系統涵蓋18,000種期刊,計約2千4百萬篇文章,這些期刊均為SCI收錄的期刊。



- 圖 1:鍵入或貼上摘要文字 -

下列圖 2 的右欄即為該系統所推薦可投稿的期刊,可以看到各期刊的影響力係數、出刊頻率及出版模式。在左欄下方提供三個項目,投稿者可依自己想要的期刊 Impact Factor、出刊頻率(如週刊、雙週刊、月刊、半年刊等),以及是否為 Open Access 等之出版模式,而再次進行篩選。


- 圖 2:系統顯示出推薦投稿的期刊清單 -


點選所推薦的任一期刊後,如下列圖 3 所示,可以繼續查看該期刊的宗旨及收錄範圍,以檢視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標。右邊則列出文章中關鍵詞的比對情況,下方則列出該刊已刊登過之相關的文章,從這些文章可再進一步了解這些文章是否為近期出版,或出版已久 ; 自己的文章是否有引用這些文章? 若有引用,則該刊更有可能會收錄你的文章了。


- 圖 3:期刊宗旨及已收之相關文章 -


此外,該網站也有個教導如何使用這個 Journal Selector工具的短片,也放上 Youtube 供各位參考。只可惜這個好用的工具僅限於英文期刊,亦偏重於理工醫農學科,若國內也能有個類似的中文期刊選擇系統,應該也會大受歡迎吧。

如果已寫好文章,不知該投哪個期刊?或是心中已有一些想法正準備投稿,不妨善用這個方便好用的線上工具,踏出投稿的第一步吧!

此外,該工作坊的所有演講簡報均已放上圖書館的活動網頁上,歡迎有趣興者自行下載閱讀。




▍活動紀實

「臺大.樂──藍聲口琴音樂饗宴」活動紀實

校史館.王麗媛


今年杜鵑花節,3月15日的溫暖午後,首度邀請已有61年歷史的「臺大藍聲口琴社」於校史館演出「臺大•樂-藍聲口琴音樂饗宴」。藍聲口琴社於1953年創社,由於創社社長偏愛「藍色多瑙河」一曲,故命社名為「藍聲」。社團走向以半音階口琴、和弦口琴和Bass口琴的重奏為主,同時保有複音口琴及民謠口琴的教學,可說各種形式的口琴皆有涉獵。 演出前,由早期團員播映社團老照片帶領大家進入口琴社的時光隧道,一一分享記憶中的每一場表演、活動及社團的歷史脈絡;從豐富的老照片中,見證了藍聲口琴的成長、茁壯與豐碩的演出成果。早期團員的學長姐勉勵著社團的學子們,持續吹奏、保持對口琴的熱愛,並且集資購買把把上萬元的低音銅角(ALTO)、高音銅角(SOPRANO)及低音口琴捐贈予「藍聲口琴社」,再再流露歷史傳承的情感,溫馨而動人。

- 藍聲口琴社-早期團員與現任社員大合照 -

緊接著,由現任社員吹啟表演序幕,一首首演出輪番上陣:roots、東方舞曲、香榭大道、千本櫻、修女也瘋狂、風之丘、Besame Mucho…,或充滿東方色彩、或演繹法式浪漫、或輕快、或抒情,當然也少不了,一定要有的臺大校歌,以及校友們耳熟能詳的望春風。在暖陽、花香的春日下午,聽眾們的心情隨著曼妙的音樂輕快飛揚,並以歡樂的有獎徵答活動劃下圓滿的句點。

- 左:戶外吹奏/中:口琴社同學們穿社服合奏/右:資深社員口琴演奏 -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因此次展演之故,「臺大藍聲口琴社」將徵集來的238件珍貴社團老照片資料提供校史館永久典藏。

近年來,杜鵑花節、校慶期間,邀請臺大人音樂團體於校史館內進行「臺大•樂-校史館音樂饗宴」活動,屢獲許多熱烈迴響。場場演奏,不僅展現臺大人的才華,更為聽眾們帶來一次次豐美的心靈饗宴。



「創藝•心動•瞬間—臺大博物館群LOGO銘版週歲創意攝影」活動報導與獲獎作品分享

博物館群.王麗媛


臺大博物館群運用LOGO設計10館一致性識別「銘版」,並設置於各館大門牆面上。適逢銘版設置一週年,博物館群辦公室特別舉辦「創藝•心動•瞬間—臺大博物館群LOGO銘版週歲創意攝影」作品徵件暨網路票選活動,邀請大家一同走訪臺大博物館群,運用博物館群各館LOGO銘版進行創意拍攝,後製獨一無二的攝影特色照,並於活動網站投件分享對於臺大博物館群的「心動瞬間」。 投件作品同時可參加「博物館群評選」及「網路人氣票選」,獲獎者可獲得獎金10,000元等多項好禮。「網路人氣票選獎」由網友共同票選,依票數多者依序入選五名;「博物館群評選獎」由博物館群辦公室於3月26日召開「博物館群評選會議」,由各館先透過館內初選,再於評選會議上共同選出第一至三名等6件作品,以及佳作獎五名。參與評選的作品,許多都極富創意與特色,競爭十分激烈,評選過程中,部分作品分數差距極微,甚至同分。 在此,與大家分享第一至三名的優秀作品(含第一名作品1件、第二名作品2件及第三名作品3件):

第一名
NO.1
使命感

將寫實原住民編織圖像結合人類學銘版主題,象徵博物館長久耕耘於臺灣社會跨文化的努力與使命,編織新舊時代的新組合。
第二名


NO.17
探索植物演化密碼與軌跡、孕育生態永續 觀念與傳承─植物標本館

植物標本館自帝大時期立館以至現今已然走過八十四個年頭,在這將近一世紀的光陰歲月中,經由前人兢業努力所打造的知識寶庫不僅僅止於所典藏近二十八萬份的靜態標本,進而更闢有三個室外庭園與一座溫室以「活的標本」之姿,佐以驗證創館歷史與臺灣植物生態演化的軌跡,此外更可藉以孕育與傳承後代落實生態保育的理念。而此亦即是本作品創作的主題背景理念由來。創作理念:蕨類生活在地球上已有三、四億年之久,而桫欏科的筆筒樹即是兩億年前侏儸紀時期極盛的物種之一。臺灣素有「蕨類王國」之美稱,而北臺灣更是筆筒樹的主要分布中心。以古老的筆筒樹的一片幼葉帶以一大(數片羽片之組合)一小之捲旋羽片為主題背景,用以象徵植物物種亙古演化的密碼與軌跡,而其一大一小嫩綠欣欣向榮之態樣的羽片,則是用以表達生態永續的傳承理念之意。再者,做為副主題之植標館前的迴廊,則用屬於冷色系之藍色勾勒出此建築物之幽古情懷,而那洞穿似的長長迴廊除了讓作品添增了立體感趣味之外,更想表達的是那股潛在的穿越時空的人文精神傳承。最後,將植標館的LOGO置放於右下方,並以「通透而柔化」溶入背景的呈現方式,藉以表達這裡不只是植物標本的家,而且是附有「生命意義」植物標本的家。
NO.23
總圖小星球

把和人文相關的銘版鑲在總圖的拱門上,最後做成一顆小小的星球。

第三名

NO.19
樹影

日據時期的園林,午後溫暖的陽光,在彎曲的小徑上投射出斑駁的樹影。(將植物標本館的logo融合於樹影之中)

NO.14
螞蟻雄兵

作品結合每日都能見到的昆蟲-螞蟻,希望昆蟲館也能讓民眾每天都見到。
NO.22
如史如畫

在傳承臺大精神的校史館前,用畫筆捕捉喚不回的臺大輕狂年少,用畫作分享回憶,延續臺大記憶。


想欣賞更多創意作品嗎?
「博物館群評選獎」及「網路人氣票選獎」得獎名單已公告於活動網站,請上活動網站一睹風采!


- 歡迎大家參觀博物館群! -

▍特別報導

「與知識交會的火花」 --潘建源老師專訪

圖書館不怕你去用,只怕你不來用
學科服務組‧陳巧倫


「圖書館」,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有人將圖書館視為準備唸書考試的地方,也有人在圖書館的浩瀚書海中燃起對知識的熱愛,每個人心中對於圖書館都有著不同的想望。想知道老師們如何使用圖書館?對於圖書館有甚麼樣的想像或期待?圖書館還有哪些資源與服務等待著你去探索?這些疑問都可在圖書館的特別企劃-「與知識交會的火花-教師專訪活動」得到解答! 圖書館前進的動力,來自眾人知識的交會、資源的共享,希望藉由老師使用圖書館的經驗分享與意見交流,激盪出圖書館新思維,共同勾勒出圖書館的新樣貌。


前言:圖書館是不是可以多做些甚麼?
「學生去圖書館,可不可以不只是去查他們要找的資料,有沒有可能多創造學生與圖書不期而遇?」親切的笑容與充滿活力的聲音,潘老師朝氣蓬勃的話語間,點出圖書館正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對於習慣在網路上找資料的學生世代,圖書館除了做為同學們找不到網路資源時,「不得不」查找資料的地方外,還有沒有其他可以吸引學生前來的誘因? 潘建源老師是生命科學系專任教授,也是生命科學院圖書委員會主任委員;圖書館很榮幸能夠專訪潘建源老師,分享圖書館的使用經驗以及對圖書館的看法。
圖書館與人的距離一直在改變
老師談到從小學到現在的成長過程當中,圖書館在不同的階段,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小學使用圖書館的經驗很深刻,每個教室都設有圖書櫃,有上百本的圖書,因此看了很多課外圖書。」中學時期因為升學的關係,圖書館還是偏向讓同學自習的地方,大學時期的圖書館對老師而言,更多了交誼的功能,「大學時,因為參加社團,會去搶佔舊總圖的一排位置,作為社團聯絡基地,那時候在圖書館比較多是唸書與交誼。也有可能是我念理工科有關,教科書都念不完了,很少會再去圖書館借理工相關的書。」使用圖書館最頻繁的日子是在念研究所時,「在讀研究所時,因為是在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生醫所有自己的小圖書館,而且當時生醫所剛成立沒多久,書不多,但也看不完,但很多書都是兩三年內的新書,都會拿來翻一翻、看一看,那時候可說是讀書讀最多的時候。」老師表示對於圖書館,印象最深刻的是圖書館與人的距離正在改變;「過去圖書館的管理是閉架式的,書與人是有距離的;這幾年圖書館的轉變,跟人越來越靠近,館內的圖書不怕你去用,只怕你不來用。」

有關使用臺大圖書館的經驗,老師提到經常會推薦圖書館買書,對老師而言,是省錢且可以大量閱讀的方式,老師也提到,「可能是理工科的關係,多半是利用網路資料庫,並不需要手邊一定要有特定的某本書。很多想看的書或是教科書,都是建議圖書館購買,需要的時候再去借來看」。對老師的研究領域而言,書本提供的是廣實的基礎;而要了解研究領域的新趨勢、新發展,則是使用期刊找文章或是使用資料庫檢索資料。


圖書館應主動創造讀者與書不期而遇的機會
除了推薦圖書館買書以及到圖書館借閱研究領域的書籍,老師表示平常也很常去圖書館,「我蠻喜歡去圖書館的,兩三個星期去一次。我會去新到圖書區逛一逛,看有沒有我覺得有興趣的書,不一定跟研究有關。」此外老師也提到,圖書館有很多豐富的資源,但是多半的資源往往是需要時才被發現,才恍然原來圖書館有這麼多的資源,「像之前為了準備給學生的演講,需要找職涯規畫的相關資料,才發現圖書館有很多這樣的資源,但是大部分的同學不會主動去看這些資料。」這也讓老師在接下來的訪談提到,建議圖書館可以透過主題性的包裝來辦理書展,讓學生發現,原來圖書館有這麼多資源,主動創造讀者與書不期而遇的機會。

「建議圖書館可以辦主題書展,可以是由老師推薦生物化學相關的書、或是一些經典的書、很舊的書,也許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展示,讓大家更有感覺。像是生化教科書書展,在我唸書的時候,就有生物化學這堂課,將以前的教科書和現在的教科書一起拿來展示,讓同學們有機會發現、看到書的改變,也許同學會有興趣翻一翻或看一看。」老師也建議圖書館,不妨可以考慮透過書展的方式,將書「換換位置」,「為了讓理工的人有人文的關懷,也許我們可以把一些人文的書放到4樓科技類圖書區,才不會說在4樓只看到硬梆梆的科技類圖書。」


「瀏覽」期刊讓您觸類旁通
「我都會跟學生講,以前我們看期刊是從第一頁開始看,不會只找我要的。也常會去看社論/編輯的話,內容通常都只有一頁,但會告訴你未來的發展趨勢。」老師提到現在的學生太習慣在網路上找資料,且通常都是利用檢索的方式,只找自己研究需要的特定資料,反而會忽略其他更有趣的文章。老師鼓勵同學,「多看一下ScienceNature等知名期刊的『社論』(Editorials),實際去翻一翻,用瀏覽的方式去觸類旁通。期刊內除了學術論文,還有很多科技報導與評論,對未來的研究發展都有很多的啟發。」

老師表示,做研究的過程中,決定未來的研究方向,並非只是單靠查找某一篇文章,而是從大量的閱讀中解讀到未來的研究發展趨勢。即便不是到圖書館瀏覽紙本的期刊,也不妨閱讀電子期刊,將期刊目錄、標題看一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與發現。


準備做實驗的你,一定要知道Current Protocols
「在研究上,我常常跟同學講,錯誤的實驗方式做100遍,它還是錯誤的,不會得到正確的結果。所以我都會推薦同學要去看Current Protocols。」Current Protocols是老師推薦生物醫學領域做實驗的同學一定要去看的實驗手冊資料庫,老師提到,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詢問他們實驗的步驟為什麼是這樣做,同學們往往答不上來,或是回答這是依循過往學長姐的方法。如此不求甚解的答案,是老師們所不樂見的,也是老師推薦同學多看Current Protocols的原因。「Current Protocols提供很多重要的訊息,它不是只跟你說怎麼做實驗,還會告訴你這一步要注意甚麼?為什麼要這樣子做?還會有評論,告訴你這邊多一點、那邊少一點會怎樣?哪一步是重要的?」

老師表示,也許Current Protocols所提 供的步驟與你的實驗無法完全一致,但會有類似的方法,從中可以知道在別人的實驗過程中,甚麼步驟是重要的,有哪些要注意的事情,做到哪一階段時要特別小心,將實驗的程序一步一步解析出來,才能建構自己的方法。「把研究方法弄對,才會得出正確的實驗結果,」老師如是說。老師強調,書的目的就是要縮短你的學習時間,透過書、期刊、資料庫去查找前人的研究與做法,作為自己研究的基石,「我想圖書館傳承的意義就在這裡。」

網路是挑戰也是契機
提到網路帶來使用行為的改變,老師說,網路資訊很方便,很多期刊現在都有電子版,尤其在老師的研究領域,大多數所需的資料,透過網路都可以取得。面對學術環境、閱讀環境的改變,實體圖書館的存在相對面臨更多的挑戰與機會。訪談過程中,老師一再強調廣泛閱讀的重要,「一些傳統的優勢能否利用網路來加值,而不是退步。」回歸老師在訪談過程中所提到,如何吸引學生走進圖書館,增加實體書被翻閱的機會,讓學生不再是為了查找特定資料才來圖書館,而是願意在圖書館駐足停留,享受閱讀的美好。然而,如何透過網路的力量與行銷,讓圖書館不論是實體資源或是電子資源能被更多老師、同學知道與利用,是圖書館持續努力的方向。

最後,非常感謝潘老師撥冗接受圖書館的訪談,帶給圖書館許多新想法、新思維,也讓我們有機會更加了解老師、同學對圖書館的需求以及看法。

▍校史故事

【睹物•傳情】齊邦媛先生的字條

身為臺大人,應該要知道的臺大事,讓校史館BLOG告訴您!
校史館.張安明


去年(2013年)齊老師以九十高齡,清理身旁長年累積下來的書刊,要分贈給各圖書館;卻又忍不住寫下這張字條,拜託我們幫她找這本書的原典。 還記得齊老師說,雖然她又老又病,已是風中殘燭,但只要聽到想研究、想閱讀的資料,就極度渴望取來;即使只讀了一頁就捧著它嚥下最後一口氣息,在她來說也是十分歡喜的事情。還直嘆:「這就是讀書人的傻勁兒……到人生終點,最想做的還是閱讀與研究。」 臺大圖書館館員當然不辱使命、立即達成任務;齊老師也開心閱讀,而且閱讀使身體強健!【字條保存於臺大圖書館特藏組名家手稿】......《原文轉載於台大校史館FB


|
發行人:
編輯小組:

本期主編:
編輯行政:
版面設計:
陳雪華
何淑銘、李明玲、林 琦、林雅惠、張端桂、張簡碧芬、陳巧倫、陳南秀、陳靜慧、曾慶輝、
黃瑜焯、趙子萱
李明玲、張簡碧芬、陳巧倫、趙子萱
郭嘉文、林 琦
林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