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檢索

第 170 期(民103年 6月)
=目次
主編的話
重要公告
服務訊息
特別報導
參考報報
博物館群
▍主編的話
又到了鳳凰花開的季節,102學年度即將結束。法社圖書分館將隨社會科學院搬回校總區了,因此近期閉館進行搬遷作業,9月新館啟用令人期待!透過TA沙龍分享會,以及溫進德老師的專訪,讓我們更加了解使用者實際運用圖書館資源的經驗。5月,臺大博物館群熱熱鬧鬧,順利舉辦為期3天的環太平洋大學協會(APRU)第二屆大學博物館研討會,會後與會人士紛紛來信,高度讚揚本次會議之成果,如果您未能親自參與這場盛會,透過紀實報導以及一張張精彩照片,也能一窺研討會舉辦的實際過程。另外,博物館群也於5月群策群力出版了第一本書《標本.文物.我們的歷史》,大篇幅介紹隱身在各個館室內的珍貴藏品,不啻為認識臺大博物館群的入門書!
▍重要公告

法社圖書分館配合遷院計畫,服務及開放日程異動公告

法社分館.陳微麗


配合社科院遷院,新大樓圖書分館將於新學年度9月啟用,徐州路校區法社圖書分館及所屬圖書室,於下列日期閉館調整書刊、下架打包,開始進行搬遷相關作業:


法政研圖、經研圖
法社分館
103年6月16日(週一)起閉館
103年6月21日(週六)起閉館

閉館整架期間,圖書分館停止入館服務,並提供配套措施:

1.

2.

3.

4.

5.
6.
自6月3日起開始搬遷作業期間,借出圖書之館藏地為法社圖書分館、法政研圖、經研圖者,一律延長借書期限為90天(不分讀者類別)。
6月16日~6月20日,經研圖、法政研圖閉館整架期間之書刊由法社分館提供調閱借書服務,可下載「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法社分館調閱服務申請單」或向分館櫃檯(社科院分機313)洽詢。
法社分館地下室舊藏書刊屬於珍貴館藏,需較長時程裝箱作業,自6月16日起即停止該區資料之調閱及各項閱覽服務。
自6月21日起,法社分館閉館期間,須進行大規模書刊標示及移架、裝箱打包作業,為維護現場安全,停止讀者入館,暫停辦理借、還書,報紙期刊閱覽、公用電腦檢索、自習等服務。
自6月21日起,預約法社分館圖書之取書,畢業論文繳交及離校手續,改由總圖書館一樓流通櫃臺協助處理。
網路、資料庫等透過網頁之相關電子資源服務,不受影響。少量置於分館之單機版資料庫,其替代服務方式為:PatentGuider 2008請至總圖使用;AREMOS請至管院電腦中心使用;SSI/FT、JCR-SSCI、九十年代、解放軍報、檔案文獻光盤等,請email至分館申請,單機版進行移機安置期間無法提供服務,詳細日期則視搬遷作業於實施前另行公布。

為順利完成這項跨校區的大規模館藏整併搬遷任務,實施相關服務的調整與異動,分館將視遷入圖書新館作業之完成度,若提前完成,將提早調整替代措施。期間造成不便之處,敬請包涵!
▍活動消息

快門、敘事:老照片圖書特展

原圖中心




早期的攝影技術約在清代從西方國家來到了亞洲,如英人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等攝影師也隨著通商與傳教的潮流,從各港埠輾轉來到臺灣,想要用鏡頭記錄東方的異國風情。數位科技發達,幾乎隨手都能拿起手機拍照的今天,很難想像在當時攝影師需要動用到人力,甚至是馱獸,把笨重的攝影器材揹負到交通不便的部落,將當時部落的影像留在一張張的黑白相片中。

甲午戰敗,臺灣從清朝的手中被割讓給日本之後,日本官方的攝影師、記者先後來到臺灣,以新一代的攝影技術,拍下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之間臺灣各地的景物與風俗活動。帶著相機來到臺灣的日本人之中也包括許多人類學者,相機是他們的記錄工具,在部落裡拍下人物、文物與建築。這些照片在過去是帝國展現其統治成果的文宣、也是學者研究的文獻、又或是成為一般平民往來寄送的風景明信片,在今天成為記錄臺灣原住民族文史之重要文化資產。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自2014年5月起推出「快門、敘事:老照片圖書特展」,從書籍的老照片中重現歷史洪流中的記憶片段,讓讀者看到老部落裡先人的身影與生活點滴。在時空的變遷之下,原來是帝國凝視之下產生的相片,也能化作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光圈快門,建構起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敘事。

也許,有些相片對你而言也深具意義,等著你來發掘他們的故事。

展出時間:2014年5月1日–7月3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展覽書目:請見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活動訊息



「思想.重慶南路」特展

推廣服務組


臺北市的重慶南路是一條政經樞紐之路,也是一條充滿故事的道路。這裡書店林立,文人聚集,盛產文字與思想,曾經是全世界華文圖書出版最重要的街道。如今景物變換,光華幾乎褪盡。逝去的歷史無法逆轉,所幸我們可以透過數位典藏開啟時間之門,重溫昔日書店、書籍的人情舊事。

「思想.重慶南路」是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於2014年國際書展中規劃的特展,展出與人等高的書店模型、資料庫影像、老文物、舊書籍等,藉以獻給每一位曾走過、沒有走過、或者遙想過重慶南路的愛書人。國際書展已落幕,卻勾起人們對重慶南路的思念與想像。今年暑假,這條聚集人文薈萃的重慶南路,將於臺大圖書館重現風采,就讓我們一起,再走一次,重慶南路。

展覽時間:2014年6月23日至7月25日 9:00-17:00
展覽地點:臺大圖書館1樓日然廳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合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聯絡方式:電話02-26525273;Email:asdc@sinica.edu.tw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hinkread
 

▍參考報報

永遠的氣質影后與時尚女神──奧黛麗赫本

學科服務組.陳芷洛

2014年5月4日是電影巨星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的85歲誕辰,Google Doodle 以溫暖細緻筆觸描繪奧黛麗赫本的優雅倩影,也描繪她致力於兒童福利工作的辛勤身影。奧黛麗赫本1929年出生於比利時,成長於英國,是英國與美國好萊塢著名的女星,生前主演《羅馬假期》、《第凡內早餐》、《窈窕淑女》、《龍鳳配》、《謎中謎》等多部電影,1954年以《羅馬假期》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及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的殊榮。晚年則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親自前往拉丁美洲和非洲關懷不幸兒童並為他們發聲。 《 連結至臺大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繼續閱讀!




你快樂嗎?心靈勵志與情緒療癒主題圖書推介

學科服務組.陳芷洛



連續陰雨的日子,社會事件層出不窮,課業與工作繁忙,又無暇與家人朋友相聚,種種壓力讓你變得不快樂嗎?圖書館不只是學術與知識的殿堂,也是為心靈充電的角落,從書架間找到幾本心靈勵志、情緒療癒、正向心理學、快樂學的書,找個安靜舒適的沙發坐下或在樂牙彎聽輕音樂,慢慢閱讀這些令人快樂放鬆的圖書,再起身面對外面的風雨。連結至臺大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繼續閱讀!

     

▍活動紀實

TA沙龍活動紀實

學科服務組.陳芷洛、王冠婷


2013年9月圖書館學科服務組首次與教學發展中心合作,開設兩堂專為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 TA)設計的圖書館利用課程,增強TA掌握資源的能力,使TA從事教學工作更順手。該課程廣受TA肯定,因此本學期開課前,為設計更符合TA需求的課程,本組特別舉辦「TA沙龍──運用圖書資源之教學經驗分享會」,邀請曾參加課程的TA們前來分享上課心得與教學應用的經驗。

由於多數TA缺乏將圖書資源應用於教學上之經驗,我們特別邀請歷史系林維紅老師、史學導論課程的助教林宣瑋同學分享其實戰經驗,感謝目前遠赴北京擔任交換學生的林同學,透過JoinNet線上會客室,在雲端分享他擔任助教期間,如何與圖書館員合作設計教材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們透過親自動手之實作,更加認識圖書館資源及書目管理軟體等資訊工具,在茫茫大海找到需要且品質良好的資料。

其他與會的TA也熱情分享參加圖書館研習課程的經驗,如:戲劇所施同學表示使用紀錄片等影音資料庫時,比較需要找尋有關導演或劇作家的採訪影片。數學所陳同學表示上學期的課程,他比較有興趣的是SDOL的圖片查詢功能,可以用此功能查詢微積分或數學定理的相關圖片。擔任食品營養通識課程的生化所林同學,認為由圖書館課程接觸到的圖像資料庫,有許多經過授權的科學期刊圖片,對她製作課程簡報非常有幫助。參與此次分享會的TA們也給予圖書館在設計課程方面的寶貴建議,如:如何查找臺灣及中國大陸地區的中文文獻、介紹收錄採訪劇作家的影片資料庫等。

透過TA沙龍的交流活動,學科館員在獲得許多意見回饋後,於今年3月至5月,推出五堂「TA充電站」系列課程──圖像影片資料庫於教學研究之應用、圖書館外語學習資源面面觀、如何蒐集中文文獻資料(人社篇╱科技篇)、如何掌握全球新聞時事資源。每堂課都在電腦教室實機操作練習,增加學習成效。館員也從課堂與學生的互動中,了解TA查資料的習慣、教學與撰寫報告時常遇到的問題、利用圖書館資源的困擾等,將有助於我們未來規劃更佳的課程內容。



▍特別報導

「與知識交會的火花」──溫進德老師專訪

學科服務組.陳巧倫


圖書館,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有人將圖書館視為準備念書考試的地方,也有人在圖書館的浩瀚書海中燃起對知識的熱愛,每個人心中對於圖書館都有著不同的想望。想知道老師們如何使用圖書館?對於圖書館有什麼樣的想像或期待?圖書館還有哪些資源與服務等待著你去探索?這些疑問都可在圖書館的特別企劃「與知識交會的火花──教師專訪活動」得到解答!
圖書館前進的動力,來自眾人知識的交會、資源的共享,希望藉由老師使用圖書館的經驗分享與意見交流,激盪出圖書館新思維,勾勒出圖書館的新樣貌。

前言:給研究生願意前往圖書館的動機
本次圖書館「與知識交會的火花」專訪,很榮幸能拜訪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溫進德教授,分享圖書館的使用經驗以及對圖書館的看法。訪談一開始,老師就點出了圖書館在服務對象上的盲點──大學部學生與研究生的差異,「大學部的學生或許會去圖書館,但對長期在實驗室做實驗的研究生而言,他要去圖書館的動機,幾乎是沒有。」相較於大學生是偏向學科基礎知識的認識與了解,以及博雅教育的廣泛涉獵,因此對於圖書館有較高的需求與使用的意願;研究生強調的是專門學科的深入探討與創新,尤其是對以實驗為導向型的研究生而言,實驗室是他們的主要場域,在多數資源都可利用網際網路、電子資源取得的情況下,要驅策研究生們離開實驗室親自前去利用圖書館,必須要有強大的誘因或驅動力!

就近創造閱讀的空間
老師談到過往使用圖書館的經驗,求學時期大多是為了準備考試才去圖書館,念大學、研究所期間因為開始做實驗,在網際網路還不普及的年代,經常必須到圖書館查找期刊文獻。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現在查找資料的方式大多是以線上瀏覽電子期刊、查找電子資源為主。面對網際網路、資訊環境的改變,老師也發覺同學們越來越倚賴電腦、手機,「現在的學生實驗空檔,幾乎都坐在電腦前,跟書親近的機會變很少。」老師分享過往念書的經驗,「以前念書的時候,在我們系館的同一層樓,有一個閱覽空間,空間不大,也是只有一個期刊的架子,大概放個十幾本而已,但是累的時候,就會去那裡休息一下,在期刊架上翻一翻,以前有這樣的經驗,覺得很不錯。」因此,老師建議在生科館內應該有一個閱覽的空間,「空間是比較小型的,裡面放一些跨領域的期刊,不用很多,例如ScienceNatur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等,這些期刊報導的內容不會很窄,同學如果有機會去看到這些期刊,眼界會稍微大一點。」老師也建議圖書館可以規畫主題書展在生科館借展,「圖書館可以兩、三個月一次,把圖書館的書搬到生科館,類似舉辦書展的方式,每次有不同的主題,將生科館的空間變成一個小小閱覽室,就近讓同學空餘時可以去翻一翻、看一看,有一些很好的書,放在圖書館,大家可能不會去注意,透過書展的方式呈現,大家就會每本去看一下,增加書的曝光率,也許就可以吸引到有興趣的同學。」



撰寫論文,你一定要會EndNote
就老師的研究領域而言,最常使用的資料庫為NCBI所建置的PubMed資料庫,對老師而言,「PubMed已經可以cover所有的事情。」另外老師研究時會使用的工具為Google Scholar,「找資料用PubMed比較多,因為它針對期刊的搜尋比較方便,現在發現Google Scholar也蠻方便的,只要貼上要找的文章標題,click後幾乎馬上就搜尋到了,你甚至不需要打字。」不論是PubMed資料庫或是Google Scholar等搜尋工具,若要查找到原文,背後仍須有圖書館的館藏連結的機制,這也可視為老師對於圖書館無縫式資訊服務的肯定。研究的過程,除蒐尋相關文獻、進行實驗,最重要的還是研究結果的呈現,也就是論文的撰寫。在這一方面,老師特別強調學習使用EndNote的重要性,「現在大家都在用網路的東西,例如EndNote,有些人知道有這資源,但不知道怎麼用,我知道圖書館都有開設課程,也鼓勵同學多加報名參加這類課程,學習使用EndNote。」

新進教師圖書館之旅收穫多多
訪談過程中,發現老師對於圖書館的服務相當有概念,一問之下,原來老師剛到臺大任教時,曾報名參加圖書館的「新進教師圖書館之旅」,透過實際的導覽與說明,讓老師對於圖書館的服務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其中老師特別推薦的服務是期刊文獻快遞服務(JADE)。在做研究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好不容易查找到所需的文章,但圖書館卻沒有收藏,這時若您要查找的期刊為西文期刊,即可利用期刊文獻快遞服務(JADE)進行申請。老師也建議,由於以往的「新進教師圖書館之旅」多是在開學後舉辦,建議可以改在暑假期間「新進教師研習營」活動結束後舉辦,相對於開學之初,老師們可能較忙碌,在暑假期間舉辦,老師參加的意願可能較高。

科普好書推薦-創世第八天
對於研究生命科學領域的同學,老師推薦《創世第八天》此套書,「這本書是在講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共有3冊,本書特別的地方是作者去實際訪問1950年代前後一、二十年,那段時間真正有參與如發現DNA的結構、基因調控的人,透過實際的訪問,集結而成這本套書,對分子生物學有興趣的人,都很推薦。書中講的一些事情,你可能在教科書中都有看過,但在這本書可以看到他的脈絡與故事,會更有印象。」

分子生物實驗的操作手冊-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是老師推薦給研究分子生物實驗同學的工具書,「我們實驗室裡就有一套Molecular Cloning,它的內容是分子生物實驗中常用技術的描述以及原理的說明,它跟Current Protocols有點類似,但它不單是protocols,書中還有相關實驗技術原理介紹,例如做實驗時,書中後面的附錄有很多重要的步驟可以參考,基本上你要做實驗,照書上面說的,就可以做得到。」

訪談過程中,從老師的角度和觀點,給予圖書館在館藏資源管理上很多的省思,現今圖書館礙於空間有限,書籍的擺放都是採直立的方式,看不到書的封面,只能看到書背,老師表示,這樣的排法,對使用者而言,通常必須是知道要找的書後,再到架上取書,較難吸引使用者如同逛書店的方式,瀏覽圖書、隨興的翻閱圖書,很多好書往往在這樣的排架方式中被讀者忽略,透過主題書展,有助於讓讀者看到不同學科領域主題圖書,相關的書展甚至可以在各學院間巡迴,讓更多人可以認識這些好書與資源。近年來圖書館一再提倡館員應當要走出圖書館,傾聽讀者的需求,圖書館的資源又何嘗不是呢? 最後,非常感謝溫老師撥冗接受圖書館的訪談,帶給圖書館許多新想法、新思維,也讓我們有機會更加了解老師、同學對圖書館的需求以及看法。



描繪日本幕末時期奄美大島的「南島雜話」原稿,一世紀後於臺大圖書館現身!

日本山口縣立大學國際文化學部.安溪遊地、安溪貴子教授
中文翻譯潤稿:特藏組.洪淑芬


前言|
日本山口縣立大學國際文化學部安溪遊地、安溪貴子教授夫婦率學生於2014年3月間至臺大圖書館協助國分直一教授信件資料建檔。兩位老師並於此期間調閱田代安定文庫手稿,發現了有趣的事實,經參閱《南島雑話 : 幕末奄美民俗誌》(東京都 : 平凡社,1984)、比對田代文庫所藏手稿署名(手抄本以「名越時行」署名),推測田代文庫中所藏〈雜話下書〉、〈居室倉廩〉、〈[居室倉廩]〉為日本薩摩藩名士名越左源太親筆手書之稿本,且部分插圖未見於現在已知的其他抄本,並有可能為恵良宏於〈『南島雑話』諸本校合経過〉中所述,永井亀彦借給某鹿兒島研究者後未歸的抄本。

兩位老師回國後特撰文分享相關發現,詳見本期館訊安渓遊地・安渓貴子〈スクープ 幕末の奄美を描く『南島雑話』の下書き原本 一世紀ぶりに台湾大学図書館で再発見〉一文。 日本《南日本新聞》2014年4月13日1 〈「南島雑話」下書き発見 幕末 奄美の自然風俗記す〉、《南海日日新聞》2014年5月12日〈南島雑話「下書き」見つかる-台湾大に58枚、推敲跡も〉2 、《南海日日新聞》2014年5月17日〈「南島雑話」成立過程探る〉皆刊載相關報導。


.參考文獻:名越左源太、国分直一、恵良宏校(1984)。南島雑話 : 幕末奄美民俗誌。東京都 : 平凡社。
.相關網站: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田代文庫》。
1 詳見〈「南島雑話」下書き発見 幕末 奄美の自然風俗記す〉
2 詳見〈南島雑話「下書き」見つかる-台湾大に58枚、推敲跡も



左:〈「南島雑話」下書き発見 幕末 奄美の自然風俗記す〉
下左:〈「南島雑話」成立過程探る〉
下右:〈南島雑話「下書き」見つかる-台湾大に58枚、推敲跡も
 


スクープ 幕末の奄美を描く『南島雑話』の下書き原本
一世紀ぶりに台湾大学図書館で再発見
貴重な学術資料・国際研究の必要性

1
◎ 『南島雑話』とは 
 『南島雜話』簡介
幕末の薩摩藩の「お由羅騒動」に連座して奄美大島に流された藩士名越左源太(なごや・さげんた、一八二〇〜一八八一)は、六年のあいだ奄美市名瀬の小宿に暮らした。文武両道の人であったが、奄美では地元の人々の生活に溶け込んで、数多くのスケッ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