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位典藏到數位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
學術研討會
隨著數位時代資訊e化的普及,推動原住民知識與文化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成為當前保存原住民族文化與推廣原住民族教育的重要議題。有鑑於此,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於96年5月11日(星期五),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舉辦「從數位典藏到數位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學術研討會。
|
|
|
|
當天邀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瓦歷斯‧貝林主委及臺灣大學包宗和副校長進行開幕致辭。會中並邀請多位長期投入臺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相關研究的人士,汪秋一、浦忠義、浦忠成、潘英海、李道明、林榮泰、洪淑芬、陳昭珍、汪明輝等多位學 |
者專家,從數位典藏的規劃面、政策面、技術面及實作經驗面,探討數位科技和人文藝術結合的開發與運用、國內外原住民族數位典藏之發展與現況、臺灣原住民族及數位典藏之發展,以及數位典藏在數位學習上的應用等相關議題。
各場次也邀請長期投身相關議題的學者專家擔任主持人,介紹該場次的講者也做為聽眾與講者間互動的橋樑。當天共分四個場次及一場綜合座談,探討原住民族文化智識如何與數位典藏結合,並應用數位典藏的素材進行數位學習課程。
|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也在研討會當天發表「原住民族四十種方言別第一階~第三階」的族語光碟教材。此套族語光碟是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花費眾多心血委託相關學者專家搜集整理而成,共整理了四十種族語及方言,每種族語又編成一~九階的教材,以此套族語光碟做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投入數位典藏及數位學習的第一步,未來將投入更多的資源,來進行臺灣原住民族的數位典藏及數位學習計畫。 |
原民會亦贈送當天所有的與會者該份族語光碟,該套族語教材光碟亦將會致贈給各學校、圖書館等機構。瓦歷斯‧貝林主委在開幕式後也將此套族語教材光碟致贈臺大圖書館及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典藏。 |
|
研討會首先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文化處汪秋一處長以「臺灣原住民族數位學習與數位典藏政策計劃實施與展望」為題,發表有關臺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及數位學習的政策制定。多年來原民員會除擔負收藏、維護、保護任務外,一方面推展學術研究,一方面也推廣社會教育,將文化園區長期累積的文化資源,以及執行計畫期間收集之資料,轉換成數位學習內容,提供給原住民作為文化學習的教材,及民眾作為教學、資料查詢、學術研究之用。在整合原住民族數位學習與數位典藏政策方面,原民會規劃了(1)原住民族語言振興六年計畫(97~102年);(2)原住民族文化振興發展第2期6年計畫(97~102年);(3)文化園區管理局「臺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五年計畫」等計畫。透過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不僅希望能保存臺灣原住民族藝術文化,保持原鄉部落風貌,並提升文化自覺,也希望能縮減原住民族數位落差,並建立終身學習型原住民族社會以及資訊生活化之部落。 |
|
文化園區管理局的浦忠義主任秘書在所發表之「臺灣原住民數位典藏現況與未來發展」中說明,在網路巨變下的時代如何搶救快速流失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以及文化園區管理局的數位典藏五年計畫之目標與內容,他認為臺灣原住民族值得數位典藏的內容包括:(1)原住民族的生活器物;(2)舊社、新社與聖地資料;(3)自然生態、天文、海洋與數學;(4)平埔族資料;(5)先民傳說、生活技巧與民俗療法。文化園區管理局將配合國科會的數位典藏五年計畫,落實臺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計畫。 |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浦忠成館長則以史前館為例,說明博物館典藏制度之建立。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是由卑南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而獲催生,建館伊始主要考量如何保存該批文物,但是隨著「史前文化」這個領域的意義與「自然科學」、「科學工藝」、「海洋生物」、「台灣歷史」、「海洋科技」等博物館事業受到相等的重視,逐漸形成本館的典 |
藏、研究與展示任務。近年來,台灣社會對於博物館期待的是一種量化的、趨利的、可控制的、立即反饋的「有效益」營運形態;而真正屬於博物館核心的專業研究、典藏和展示在經費預算的審議和未來博物館走向的討論中,經常是被當作理所當然或未覺察其重要性而付諸闕如。博物館畢竟與一般的行銷市場有別,試比較:參加/參與、價格/價值、群眾/社群、新奇/感動、瀏覽/體驗、品嘗/沉浸等等的因素的真正意涵,在在挑戰未來博物館經營在媚俗和堅持核心價值的差別。 |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潘英海教授投身原住民族數位典藏多時,對於臺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有豐富經驗,在此次研討會中特別討論臺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永續經營的問題。他表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在2002年元月一日正式展開,在這過程中各參與計畫雖然探索、解決了不少問題,但是加值應用的聲浪形成更大的壓力,數位典藏已經不再只是保存珍貴文化資 |
源的問題,更是數位內容產業的關鍵問題。數位典藏的意義、定位、加值應用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不斷被提出、不斷被質疑,數位學習成為數位典藏的出路。先釐清數位內容、產業以及數位內容產業等基本概念,並進一步說明第一期國家型科技計畫中,中研院民族所負責執行的狀況,包括:資料庫、資料交流平台、人才培育、網路演講廳、展覽館、文化地圖等。最後,從人類文明演進的歷程以及資訊社會的特質提出對數位典藏一些思考,以期台灣原住民原住民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在第二期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方向與定位前述所提出的相關問題。他認為數位內容產業是「數位內容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與體系」。「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做為一個國家型科技計畫,必須體應該放在資訊社會的數位生產模式的脈絡下來看。如此,原住民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才能釐清定位,釋放效能,對正在蓬勃發展的數位內容產業有所貢獻。 |
|
鄭淳恭教師則是代林榮泰教授發表將原住民族連杯文化應用在工藝品的研究。臺灣原住民排灣族的連杯是一種特殊的飲酒器具,通常用於結婚典禮或特殊的場合,飲酒的兩個人必需同時和諧的操作,才能完成喝酒的動作。連杯的設計是臺灣原住民表現人性和諧的生活產品設計,除連杯的造形需要考慮人體尺寸,其操作必需符合人因工程外,喝酒的過程就是一 |
種心靈享受或感情交融。連杯除隱含豐富的文化意涵、地方特色、慶典習俗等外,這種充滿智慧的生活用具是如何產生的,排灣族人是如何決定兩杯口的距離、把手的形狀長度、如何協調操作等,都會是非常有趣的人因研究。另一方面,如何讓如此巧妙的設計與文化內涵,再現於現代的生活產品,也正是數位典藏展現文化創意的目的。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李道明教授則先討論歐美與台灣影音資料庫發展的現況,然後針對影音資料數位典藏與資料庫建置之目的、數位化規格與格式之選擇、影音資料之類型與詮釋資料格式之選擇做實務性的討論。他表示影音數位化與資料庫建置其實可區分為(1)典藏、(2)修護、(3)觀賞、(4)加值應用,四種主要目的。依其目的不同,在數位物件的數量與篩選標準,及數位化規格與格式、詮釋資料格式、與儲存媒體之選擇上,就極為不同。決定要建置影音資料庫及開始數位化之前,各機構必須先確定其數位化的目的。 |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洪淑芬編審則是以臺灣原住民族的老照片為例,說明數位典藏如何賦予舊照片新生命,介紹現代的圖書館如何就已呈靜止狀態的罕用典藏,進行特殊作業,使之產生「創生性典藏」(new incarnation of special collections),使該種新生的典藏,成為可以服務不同的讀者使用需求之圖書館館藏經營理念。「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日文舊籍 |
《臺灣舊照片》」是臺灣大學圖書館所建置的一個「創生性典藏」。臺大圖書館典藏大量的日治時期刊印之日文舊籍(1895-1945),本館從5,000餘冊舊籍中,整理並數位化其中所包含的珍貴照片,這些照片主題涵蓋範圍廣泛,數量多達四萬餘張;是同一時期有關臺灣的最具系統與規模之照片資源。臺大圖書館於創生該照片典藏的過程中,於資料整理中最重要的一環──主題分類上,面臨無適用的主題工具書的困難。透過有關主題的文獻回顧,探討主題分類的功用,以作為資料庫需否建置主題標目之指導原則。進而介紹臺大圖書館為妥善整理此新創生的照片資料庫,為該批照片所製作之主題分類表,並說明實務上如何有效地完成主題標目之建置。 |
國立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陳昭珍教授則發表「原住民文化數位典藏及數位學習發展的幾個觀點及芻議」,首先談論有關原住民族智慧財產權的議題,她表示聯合國和原住民文化及智財權相關的文件,強調原住民知識的文化擁有權,包括其發展、推廣、保護,內容創作者都必須是第一受益人,以及原住民文化與智財權的擁有權、控制權及保護權的完整性。接著則提出目前原住民族數位典藏之發展方向、政策與目標,以及數位典藏的資料類型與資料徵集來源。最後則是探討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結合,她表示數位學習應回應需求,而非以供應為導向:學習課程應整合在社會及文化架構之內,諮詢部落中關鍵人物的意見,在設計課程前應先了解原住民的需求。 |
|
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汪明輝教授則是以「創造原住民族的數位空間領域:一個批判性民族論觀點」為題發表。他表示正如原住民族通過部落地圖繪製與調查方法,建構其傳統領域,進而主張領域主權,以確保民族生存發展,原住民族在網路數位空間世界中,也需要類似的數位空間領域的建構,作為全球文化定位,以掙脫全球化洪流下之新殖民主義形式,也作為 |
民族主體建構之延伸,以在虛擬空間裡,建構民族IP,凝聚集體認同。這個數位空間正是真實世界民族存在的本身,它是以民族語言為主,翻譯語言為次的雙語空間,是為族人以學習族語及各種民族知識,提供族語典藏、書寫、討論、線上即時交談的空間,族語因而得以活化、創意發展;以族語討論公共議題,消彌真實空間之溝通障礙,促進公民意識與民主運作,抵制寡頭壟斷之決策模式;結合民族教育體系之建置,建構民族數位學習機制,得以傳承族語,發揚文化,達到民族永續發展。 |
此次研討會有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長官、數位典藏相關專家學者,也有許多關心原住民族議題、對數位典藏有興趣者,典藏相關機構如博物館、圖書館,地方文史工作室及部落人士等報名與會,當天出席與會人數約有160多人,其中具原住民族身分的約15人。不論是各場次的討論或是綜合座談,與會者皆踴躍提問,藉由這樣的交流互動,可以讓民眾更了解政府政策、學術研究目標及成果,也有助於政府及學術機構了解民眾對於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期待,以制定適當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