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和影 ─ 王文興教授紀念展
特藏組、推廣服務組
王文興教授(1939-2023),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46 年舉家來臺。師大附中畢業後,就讀臺大外文系,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研究,獲碩士學位。1965 年回臺,在臺灣大學外文系任教,教授小說課程,提倡精讀,後來也在中文系授課,直到2005年退休。2007 年榮獲臺灣大學名譽博士,2009 年獲國家文藝獎,2011 年獲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
 |
王教授就讀師大附中時,因執意寫作,埋首英文及翻譯小說閱讀中,入大學後更是日坐圖書館內。大三時,與同學白先勇、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發表創作,引介西洋文學,尤其是現代主義的作品。其寫作具特殊的文字風格,對小說創作的堅持、嚴謹,數十年如一日,被譽為「當代文學的苦行僧」、「錘字成詩的現代小說家」。著有小說《龍天樓》、《家變》、《十五篇小說》、《背海的人》、《草原底盛夏》、《剪翼史》、《新舊十二文》,散文《星雨樓隨想》,論述《家變六講—寫作過程回顧》、《玩具屋九講》,合集《玩具手槍》、《書和影》、《小說餘墨》、《王文興手稿集》、《原來數學和詩歌一樣優美—王文興新世紀讀本》等;《家變》等作品更有英、法、韓等譯文版。
2000 年,在本館吳明德前館長的熱切邀請和柯慶明教授居中連繫下,王教授慨然捐贈《家變》和《背海的人》原稿與抄正稿、詩作、評論及書信等予圖書館典藏。同年亦舉辦「王文興教授手稿資料展」,開啟臺大近代名家手稿的系列展覽,並針對其作品,舉行「與王文興教授談文學與寫作」座談會和三場專題演講。
為使王教授的手稿資料非僅是「保存」,本館在 2010 年與本校出版中心、行人出版社,共同出版《王文興手稿集》,將《家變》與《背海的人》原稿以近原尺寸的紙本印刷,抄正稿做成電子書,附上王教授本人親自誦讀兩書的光碟片,以及數位國際知名學者的研究論文集,整合成為內容豐富的多樣貌套書,引發更多人的瞭解和研究。

- 左:《家變》手稿/中:《背海的人》手稿/右:1967 年王文興教授攝於野柳海邊 -
王教授在教學、小說閱讀方式以及文學理念等方面深刻影響不同世代之學子,在創作尤其是長篇小說探索之主題以及特殊書寫與創作方式,建立獨特的現代文學創作典範,於國內外皆備受尊崇。為追思王文興教授,本館特與本校外文系共同舉辦「書和影—王文興教授紀念展」,邀得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易鵬教授擔任策展人,特以作品、手稿、圖書眉批三面向構想,希能展現王教授於文學、創作方式以及思想追求不懈之對位與相成,並藉以感念王文興老師對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讀者以及學生的啟發。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前來觀展。
「書和影」─ 王文興教授紀念展
展出日期:2024/2/26 ㊀ -4/3 ㊂
展出地點:總圖書館 2 樓展示區
指導教授:易鵬教授(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目宿媒體
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提供照片
活動洽詢: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 (02) 3366-4551 ✉tulce@ntu.edu.tw

一樓中廳特展「紀念品和它們的產地」第一季落幕前的驚鴻一瞥
推廣服務組.李嫣紅
總圖書館於 2023 年 8 月完成一樓空間改造,其最大的改變為將一樓原有館藏空間重新規劃為多元空間使用,藉此融入展覽、休憩、交誼、討論、影音聆賞等各式活動內容,使位於校園軸線端點的圖書館成為整體校園生活的大客廳。中廳兩側的特展展櫃應運而生,期能經由辦理不同主題的特展,帶給讀者豐富而多元的學術與藝術饗宴。新空間啟用後的第一個特展為「紀念品和它們的產地」,藉由本館善用珍善本裡精緻生動、設色典雅的圖譜製作成的紀念禮品,帶領讀者認識圖書館珍貴的特藏資料。因紀念品採用之特藏資料極為豐富,故將特展分為兩季進行,第一季展出特藏有「田中文庫」、《Pomologie française》、《本草圖譜》與《the Birds of Asia》,一幅幅採等比例仿真製作的圖譜,讓人一窺19世紀中西方的藝術風格和科學插畫繪圖技術。第一季展期至 2024 年 1 月 31 日止,但在 3 月 1 日第二季正式展出前,仍會維持原展出物件,就讓我們把握最後機會在落幕前做驚鴻一瞥。
《Pomologie française : recueil des plus beaux fruits cultivés en France》
《Pomologie française》為 19 世紀初期出版的法國書籍,共有 4 冊,收錄當時在法國栽種的桃、李子、櫻桃、檸檬、柑橘、草莓、葡萄、梨與蘋果…等多種果樹品種,除了詳細的描述,更有 400 多幅漂亮生動的果樹繪圖,皆由法國植物學家與藝術家 A. Poiteau(1766-1854)與 P. J. F. Turpin(1775-1840)手繪,再以點刻方式彩色印刷而成。《Pomologie Francasise》典雅又詳實地呈現出果實、枝葉與花蕊的外形、顏色和紋理,帶出豐收的美好感受,不僅大量運用於 L 夾、夾鍊袋、月曆、餐墊、藏書票等類型紀念品的設計外,更是本館「A5 方格筆記本」與「特藏筆袋」的唯一指定圖譜素材,其受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 現場佈置 3個展櫃介紹《Pomologie française》,顯見其受歡迎程度 -
☛ 您目前可在出版中心書店買到下列 Pomologie Francasise 紀念品:

- 由左至右依序為:餐墊(共 6 款)、開心果筆記本、金布李夾鍊袋、 L 夾(共 6 款)、藏書票第四套 -
田中文庫
田中文庫原為田中長三郎教授之私人收藏。田中教授為著名的果樹園藝專家,曾任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學‧熱帶農學第二講座」教授及附屬圖書館第一任館長。本文庫大部分書籍為田中教授購自義大利之德國植物學者 Otto Penzig 與 E. F. Nolte 的藏書。其中多為 1778 年以前的植物學古刊本,而書籍內多印有精美的手繪圖片。本館即自田中文庫的書籍中挑選具代表性的植物圖片,編輯而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田中文庫植物圖譜》,裡面各式植物或線條細膩,或用色飽和豐富,非常引人入勝,被廣泛運用於各類型紀念品中,從餐墊、杯墊、隨行杯,到筆袋、隨身碟、萬用卡等,不一而足。

- 利用田中文庫設計的紀念品種類繁多,可惜有許多已絕版 -
☛ 您目前可在出版中心書店買到下列田中文庫紀念品:

- 由左至右依序為:斜肩背 2 用帆布包、藏書票第三套、禮物袋(心葉油加利)、3 層 L 夾(拱窗)、萬用卡片(甜橙 / 夜香木蘭 / 白橡樹) -
《本草圖譜》
《本草圖譜》為日本岩崎常正於文政 11年(1828)所著,一套 93 冊,另有索引 2 冊,本館典藏的是大正年間重刊本中的 84 冊,是特藏日文線裝珍籍之一。《本草圖譜》分冊揭載山草、芳草、毒草、水草、穀部、菜部、果部、灌木等各類植物,全書多圖少文,彩色插圖臨摹真實植物,不僅補中國《本草綱目》詳於說而略於圖的缺點,且廣泛收羅中、日之外的西洋特有植物,是當時珍貴難得的彩色植物圖鑑。您可在 L 夾、萬用卡、月曆等紀念品中,看到本套書中諸多植物的優美姿態,另外更有專門收錄《本草圖譜》的明信片組與藏書票組,樸實的圖案蘊藏古籍的溫度,讓人愛不釋手。

- 利用《本草圖譜》設計的紀念品流露著樸實之美-
☛ 您目前可在出版中心書店買到下列本草圖譜紀念品:

- 由左至右依序為:明信片 (本草圖譜, 1 套 6 張)、3 層 L 夾(本草圖譜)、2024 年螢幕桌布(免費下載) -
註:《the Birds of Asia》展於多元學習區,將於第二季繼續展出。

- 左:《the birds of Asia》鳥類圖譜是多元學習區的最佳裝飾/右:一筆箋便條紙現正銷售中 -

午後電影院 ─ 甘味人生
推廣服務組.林琦

 |
3/5 ㊁|路邊野餐 Kaili Blues (2015) – 110mins
在貴州黔東南神秘的鄉土,診所醫生心事重重。業餘詩人陳升為了母親遺願,踏上火車尋找被弟弟拋棄的孩子;而另一位孤獨的老女人託他帶東西給舊情人。陳升來到蕩麥,那裡的時間不是線性的,人們的生活相互補充和消解。陳升似乎經歷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分不清這個世界是我的記憶,還是我是這世界的一個浮想……。 |
 |
3/13 ㊂|大佛普拉斯 The Great Buddha+ (2017) – 103 mins
在佛像工廠擔任夜間警衛的菜埔,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深夜幫董仔啟文開大門,他撿破爛的換帖兄弟肚財平時沒事就會來這裡看電視卡唬爛。有天肚財慫恿菜埔拿出董仔的行車紀錄器看看有沒有養眼的東西,2人從一個單純享受情色廣播劇的小確幸夜晚,莫名捲入一個政商勾結、情慾橫流、驚天動地的超完美謀殺計畫。 |
 |
3/18 ㊀|寄生上流 Parasite (2019) – 132 mins
一家四口全是無業遊民的爸爸基澤成天遊手好閒,直到積極向上的長子基宇靠著偽造的文憑來到富豪朴社長的家應徵家教,兩個天差地遠的家庭因而被捲入一連串意外事件中。 |
 |
3/27 ㊂|小偷家族 万引き家族 (2018) – 120 mins
在東京下町不合時宜地殘存一個破舊平房,裡面住著年邁的母親初枝、治與信代夫婦,以及他們的兒子祥太,還有信代的妹妹亞紀。這家人貧困潦倒,但每天依然快樂地過生活。某個冬天,治將女孩由里帶回家中,又發生某件事情,讓這個原本融洽的家庭開始分崩離析,彼此心中隱藏的秘密與無奈的心願,也一一被揭露。 |
主辦單位:推廣服務組
活動洽詢:☎(02)3366-4551 ✉tulce@ntu.edu.tw

原圖中心|3 月份 Bulay 不賴電影院 ─ 人性的探索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原圖中心 Bulay(排灣族語「很好、不錯」的意思)不賴電影院,於每週四及週六播放世界各地原住民族議題相關之精彩影片,提供民眾平日與假日的休閒好去處,也希望藉由片中劇情,增進大家對原住民族文化之認識與瞭解。
✦ 免費入場,自由參加,歡迎揪團一起來
✦ 各場次皆有提供公務學習時數,請於入場時簽到
本月主題為「人性的探索」,透過獨特故事探索人性的關懷、友誼,以及對差異的理解。透過真誠交流和互相支持,建立人與人的連結,呼籲觀眾以開放心態面對社會差異,理解並包容他人。同時,強調友誼和愛在困境中具有化解障礙的力量,讓我們一同開啟充滿歡笑、成長和接納的美好未來!
 |
 |
✦ 麥田少年 保護級|81 分鐘 |
|
場次 1 3/7 ㊃ 14:00 - 15:21 @ 臺大圖書館 B1 國際會議廳
場次 2 3/9 ㊅ 14:00 - 15:21 @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 B1 中庭廣場旁)
艾德和派迪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分享歡笑、玩耍,共同夢想未來。隨著年紀增長,原住民的人權意識崛起,派迪的父親麥可決定爭取薪資權益,白人移民和原住民之間的衝突逐漸升溫,他們的友誼在社會動盪的環境中面臨考驗。
|

原圖中心|「責任原旅.永續原鄉」主題書展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臺灣,坐落於太平洋上的蕞爾小島,四面環海、坐擁群峰百岳,其中世居於此的原住民族群,被視為數千年前南島語系民族擴散的起源地。目前臺灣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群有 16 族,人口約為 58 萬人,占全臺灣人口約 2.5%,各族在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下,孕育出獨特的傳統信仰及文化習俗,形塑原始的特色之美。
隨著疫情帶來的衝擊趨緩,觀光旅遊業復甦,原住民族委員會自 2022 年起積極推動部落旅遊,並以生態作為核心理念,串聯部落共同參與及旅遊服務所需之產業鏈,盼民眾在了解原住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能活化部落生機,促其永續發展。
而世界原住民族旅遊聯盟自 2018 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世界原住民族旅遊高峰會,第 3 屆將在 2024 年 4 月 16 日至 20 日於高雄盛大舉行,此活動不僅大幅提升臺灣原住民的能見度,對於部落旅遊的永續議題也有更深入的探討,責任旅遊 (Responsible Travel)即是文化與生態永續在旅遊層面的實踐。
在這次的書展中,透過「責任原旅,永續原鄉」的主題,呼籲民眾能成為文化和生態永續的推動者。在遊歷原鄉部落不僅是一趟旅程,更是一種尊重與包容的態度。透過對當地文化的理解與尊重,不僅能夠感受原住民族群獨特的美麗,更能在未來成為永續原鄉的支持者,一同守護這片土地。
「責任原旅.永續原鄉」主題書展
展出時間:2024/3/1-4/30(週一到週五 8:00-18:00、週六 9:00-17:00)
展出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 B1 中庭廣場旁)
展出清單:https://tiprc.cip.gov.tw/blogDetail/-1/1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