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 陳柔縉紀念展開幕座談:媒體人及學者推崇作品的時代意義
臺大新聞所.黃立安
臺灣文史作家陳柔縉於2021年末意外過世,徒留遺憾。為紀念這位驟逝的書寫大家,臺大圖書館於 4 月 28 日推出陳柔縉紀念展,首度公開陳柔縉手稿、畫作與資料卡,呈現作家寫作背後的扎實功夫。開幕座談中,與會者感嘆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也認為她留下來的寫作方法與求知、求真的精神,給予當代新聞從業者、文史考掘者以及年輕學子重要啟發。
這場「從報刊冊頁開出玫瑰:臺灣歷史故事作家陳柔縉紀念展」,以作家英文名字 Rose 命名,象徵陳柔縉作品的芬芳餘韻。由國立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新聞研究所、圖書館共同籌畫近半年而成。紀念展開幕座談中,以「媒體工作者的陳柔縉」與「文史工作者的陳柔縉」兩大主題,邀請多位媒體人及文史學者進行分享,回憶兼具歷史故事作家、調查報導記者身分的陳柔縉。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臺大圖書館館長陳光華、臺大文學院副院長吳雅鳳、臺大社科院副院長張錦華共同出席開幕致詞,推崇陳柔縉完美結合並演繹「新聞是明日的歷史、歷史是昨日的新聞」的臺灣文史紀錄。

- 臺大圖書館 4 月 28 日推出陳柔縉紀念展並舉辦開幕座談,邀請多位媒體人及學者共襄盛舉。(攝/鄭曉雯) -
陳柔縉早年曾任政治記者,隨後專職成為歷史文學作家,長期關注日本時代的常民生活,透過文史資料及口述訪談,重構她眼中的日本時代,並藉由書寫將她所認知的日本時代及台灣人的樣貌傳遞給讀者。陳柔縉著述作品遍及新聞寫作、歷史認知、人物傳記、知識轉譯,主要作品包括《總統的親戚》、《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宮前町九十番地》、《大港的女兒》等,作品屢獲各大獎項肯定。
陳柔縉從臺大法律系畢業後,見證臺灣解嚴前後的民主化轉折過程,進入百花爭鳴的新聞媒體,歷經《聯合報》、《新新聞》等報刊歷練。臺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表示,回顧陳柔縉在解嚴前後進入台灣新聞業,獨具創見地解構政商關係及挖掘台灣文史,猶如在時代縫隙中開出燦爛的玫瑰。陳柔縉對於事物抱持高度好奇心及獨特視野,她留下來的寫作方法論與求知、求真的精神,給予當代新聞從業者、文史工作者及年輕學子重要啟發。

- 左: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受邀出席陳柔縉紀念展開幕講座。(攝/鄭曉雯)
/右:陳柔縉早年曾任政治記者,隨後專職成為歷史文學作家。(攝/鄭曉雯) -
與陳柔縉同時期進入新聞行業的中央廣播電臺董事長賴秀如,回憶起早年與陳柔縉在新聞行業中的經歷,她認為陳柔縉從記者到政治評論家、作家,這一切的安排都是為了要讓陳柔縉成為說時代故事的小說家。賴秀如表示,陳柔縉在寫作時把身心靈都融入當下的書寫,「她把自己當作是初體驗的人,融入那個時代,她在裡頭流連。」
在賴秀如眼中,陳柔縉聰明早慧、才氣橫溢,「柔縉是一個走自己的路的人,不隨波逐流。」賴秀如認為,陳柔縉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在我來看,世間只有一個陳柔縉,所以這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賴秀如盼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像陳柔縉繼續書寫,將日治時代跟政商時代的脈絡關係繼續傳承下去。
《新新聞》總主筆郭宏治從陳柔縉過往的作品分享,他認為其著作分為 3 類,分別是人物傳記、微小事物史及宏觀的政治系譜學。郭宏治表示,陳柔縉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及獨到的見解,「我最喜歡看她作品的附錄,因為可以知道她挖到哪些寶藏。」郭宏治現場也分享了陳柔縉著作中的精彩片段,他表示,陳柔縉從細微處發現到別人沒看見的東西,反映臺灣歷史的時代背景,「時代的特徵要從細微處來看才有味道,她的作品留給下一代更深、更立體的臺灣。」
臺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則以《宮前町九十番地》為例,指出陳柔縉將張超英及其家族歷史寫得很生動,而背後成功的關鍵在於,陳柔縉取得受訪者的深度信任,「這是我們在做口述歷史,都很難做得到。」陳翠蓮認為,「很難去定位陳柔縉,她跟著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一直往前走。」
《鏡文學》副總編輯李志德曾與陳柔縉前後任職於《聯合報》及擔任臺大新聞所實務教師,對於陳柔縉的經歷,李志德表示,陳柔縉先前曾於一場演講中提及自己經常在《聯合報》資料室翻閱,對此他感觸很深,「我2000年入行,我也會到資料室看資料,」雖不曾與陳柔縉共同工作過,但李志德笑稱,「如果照多重宇宙的概念,我站在資料室,回到十年前就會看到陳柔縉也在找資料。」
李志德認為,陳柔縉早年作為政治記者,她打破關注當下政治脈動的常規,透過深度挖掘及調查,創造出新的框架。李志德表示,「陳柔縉的好奇心很廣泛,但她始終帶問題意識去好奇、發掘,呈現出來的內容並不零碎。」
同樣曾任職於《聯合報》的臺大臺文所教授蘇碩斌,也曾有過資料室的工作經歷。蘇碩斌分享,資料室中只要有記者在就是很獨特的人,「陳柔縉正是很特別的那一個人。」蘇碩斌認為,陳柔縉的作品融合了記者跟歷史作家的精神,「她一輩子都在將資料進行整理,並串聯成自己的網絡,而陳柔縉的資料庫一直都在。」
1999 年,陳柔縉出版《總統的親戚》一書,解構當下政經名人背後的權力結構,奠定其獨特韻味的時代人文書寫地位,也成為她創作轉變的關鍵。臺大臺文所教授張文薰表示,陳柔縉藉由書寫建立起的基礎,讓讀者從歷史認識到臺灣的樣貌。在每個作品背後,陳柔縉製作小卡整理人事物中的脈絡並爬梳史料,使得許多人能夠從她的著作裡得到啟發,以人為中心去串起一個時代。
臺大歷史系副教授顏杏如則從讀者及史學工作者的角度分享,「閱讀陳柔縉的作品會發現到,她運用很多訃聞、祖譜,這是史學界的人很少去用的。」顏杏如表示,陳柔縉藉由這些材料,重建過去時空現場的情境,並透過大量閱讀跟理解,讓點狀訊息變成網狀脈絡,從人事時地物看見臺灣社會的各種細節。顏杏如認為,陳柔縉的作品充滿創意跟想像力,「她是為大眾而寫的,不專屬於誰,她鼓勵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大眾史家。」
「從報刊冊頁開出玫瑰:臺灣歷史故事作家陳柔縉紀念展」,即日起到 5 月 22 日在臺大總圖書館,展出陳柔縉生前的大事記、手稿、記者證及珍貴影像等。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前往參觀。
§紀念特展
■ 時間:2022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22 日
■ 地點:臺大總圖書館 1F 小展廳
§主題書展
■ 時間:2022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22 日
■ 地點:臺大總圖書館 1F 閱覽區
詳情請見活動網頁:https://www.lib.ntu.edu.tw/node/4244

馬思瑞德!MUST-READ 現代英語小說展
推廣服務組.鄭惟中
從石中劍到動物農莊,從史蒂芬.金到尼爾.蓋曼,
不同風格的敘事與體裁,共有著雋永的美好。
歡迎來到馬思瑞德! MUST-READ 現代英語小說展,品味一場文學的華麗饗宴!
From The Sword in the Stone to Animal Farm.
From Stephen King to Neil Gaiman.
Various writings, different genres.
Welcome to the “MUST-READ! Modern English Novel Exhibition”
to satisfy your thirst for reading.

展出日期:2022/5/25-6/19
展出地點:總圖書館 1 樓閱覽區(1F, Main Library)
主辦單位:臺大圖書館、臺大雙語教育中心、臺大外文系

♥ 感謝外文系提供本次推薦書單 ♥
悠馬思瑞德!YOU MUST-READ 不能只有我看到
多年的閱讀經歷中,是否有過難以忘懷的那本英文書?再多譯本也遮不過原文的無瑕光彩。此時此刻,歡迎推薦你心中的這本書(也可能 2 本或 3 本,甚至更多),讓它有機會出現在圖書館年底 Blind date with a book,帶給其他人你曾有過的感動!
活動時間:2022/5/25-6/19
活動方式:請在活動期間內於推薦小卡寫下您推薦的英語文學作品並投入紙箱,完成者即可獲得圖書館紀念品 1 份(每人限領 1 次)。請記得,資訊填寫越完整,這本書出現在 Blind date with a book 的機率就越高喔!
線上推薦請由此進:https://forms.gle/kBgVMRa6LJg7KGi16
馬思愣!MUST-LEARN 看好書學英文
相信很多人都想過用參考書以外的方式,藉由平日閱讀增進英語學習能力,但總不得其門而入。本場活動邀請外文系黃山耘老師帶大家一起思考,如何透過不同的材料提升英語學習效益,過程中又可以如何克服各種挑戰呢?請拭目以待!
主題:悅讀英文越好 ─ 關於看書學英文這回事
講者:黃山耘(臺大外文系副教授)
時間:2022/6/8(週三)14:00-15:00
地點:總圖書館4樓多媒體服務中心418大團體室
馬思瓦區!MUST-WATCH 看電影學英文
你是否曾苦惱初來乍到一個新的環境,該說些什麼和周遭陌生人破冰相識?腦中輪轉各種片語卻不知道哪一句合適?本場活動邀請外文系王寶祥老師,透過各種主題電影,帶大家認識在各種日常場景中可以使用到的英文用語,讓你在往後日子裡可以信手拈來、談笑風生!
主題:電影中的日常對話
講者:王寶祥(臺大外文系副教授)
時間:2022/6/16(週四)14:00-15:00
地點:總圖書館4樓多媒體服務中心418大團體室
注意事項:「看好書學英文」與「看電影學英文」兩場活動,將視疫情發展可能改為線上座談,請密切注意本館發布訊息。

愛閱小沙龍:「家家經的 101 種樣貌」─ 家庭教育館藏展
典藏服務組

每個人最初的啟蒙教育,來自家庭。細數過往與家人相處的時光,不難發現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我們在家庭中學會互動、養成習慣,並在潛移默化中建構出自己的人格與價值觀。
本期的愛閱小沙龍以家家經為題,展出「家庭教育」相關館藏。 讓我們一同透過影像與文字,走入各種教養模式及其帶來有笑、有淚的家庭故事!
「家家經的 101 種樣貌」─ 家庭教育館藏展
展出時間:2022/5/9 -6/26
展出地點:總圖書館 2 樓門廳 + 4 樓多媒體服務中心
活動網頁:https://www.lib.ntu.edu.tw/events/2022_familyedu
主辦單位:臺大圖書館典藏服務組
活動洽詢:☎ (02) 3366-2334 ✉ntulibcs@ntu.edu.tw
*展出期間,歡迎借閱!

午後電影院 ─ 生死之間
推廣服務組

※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圖書館內請配合戴上口罩。若有相關異動將再行公告。造成不便,謹請見諒。
 |
6/1(三)|使者 Until the break of dawn (2012) – 129mins
聽說有一種「使者」,能讓人一生一次機會,再見到過世的人。在祖母的帶領下,學習著如何做一個好的「使者」的步美,過程中懷抱著各式各樣的疑問,面臨到各種可能的錯誤,但當生者與亡者終得相會的奇蹟那一刻,總是能讓周遭的人獲得救贖。而在助人之餘,步美也必須一步步去解開當年父母親過世的真相 ...... |
 |
6/8(三)|與神同行 : 一個你不曾見過的世界 Along with the Gods : the two worlds (2017) – 139mins
金自鴻是個正直的消防員,在一次任務中不幸殉職。地獄使者「老大」江林、「護衛」解怨脈 、「助手」李德春奉命引領金自鴻到地府,接受七大地獄,七七四十九天的審判。唯有盡過七關的亡魂,方可轉世前託夢給在世的人。為了見年邁母親最後一面,金自鴻決心勇闖七大地獄,與閻羅王終極對峙。 |
 |
6/15(三)|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2004) – 157mins
遊樂場老工人艾迪終日埋怨自己、家人,頹靡喪志且懷疑自己活在世上的意義。83 歲的生日當天,為了救一位小女孩而喪命,艾迪在天堂遇見了位曾經在他生命中出現的人,並給了他必須要學習的課題,過程中艾迪逐漸領悟到:原來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每一個生命都會以不同的方式與另外的生命相遇,所有付出的愛與溫暖,都不會白費...我們來到人間,是為了與別人相遇。 |
 |
6/22(三)|可可夜總會 Coco (2017) – 105mins
墨西哥的鞋匠家族有個代代相傳的家訓,就是家族成員絕不能與音樂有任何關係,但天生音樂魂的男孩米高難以抵擋音樂的魅力,時常躲在家中閣樓練習,更無師自通了一身不得了的吉他技巧。直到亡靈節當天米高誤闖「夜總會」,並遇到已故的祖先,才發現他的家庭有段不為人知的過去。 |

原圖中心 5-6 月份週六電影院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原圖中心開館時間依據 COVID-19 疫情現況並配合本校防疫政策調整,請以最新公告為準。
【五月】影片介紹請參考 264 期館訊內容。
【六月】將放映兩部與音樂紀實有關的電影:《趣.書中田:阿美族馬蘭部落音樂劇》和《白石山下的傳說:南投賽德克族與花蓮太魯閣族的口傳音樂紀實〈花蓮太魯閣族篇〉》。歷時而成的音樂,不僅是對生活和民族歷史的記錄,亦承載了歌者傳唱時的情感。如〈做苦力時唱的歌〉(馬蘭阿美族),即表現了部落族人於日治時期被勞務徵集的情景與困境;〈暗戀歌〉(太魯閣族)則呈現了依據 Gaya 祖訓,婚姻只能由父母作主,而年輕人無緣置喙的苦悶心情。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們一同前來原圖中心觀賞。
播放日期| |
6/4、6/11、6/18、6/25 (影片播映時間如下) |
播放地點| |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場次一 |

|
趣.書中田:阿美族馬蘭部落音樂劇
播放時間|6/4、6/18 10:00 - 11:07 / 6/11、6/25 14:00 - 15:07(67mins)
本專輯為「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之首場製作,《趣.書中田:阿美族馬蘭部落音樂劇》現場影音紀錄,以楔子加 4 幕音樂劇的形式,唱出部落的傳統與再現;阿美族以樂舞見長,歌謠中凝聚著深厚的祖先智慧與精神意涵,是臺灣,甚至是全世界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
|
◎場次二 |

|
白石山下的傳說:南投賽德克族與花蓮太魯閣族的口傳音樂紀實
〈花蓮太魯閣族篇〉
播放時間|6/4、6/18 14:00 - 15:13 / 6/11、6/25 10:00 - 11:13(73mins)
在太魯閣族的口傳歷史中,白石是祖先的發源處,被視為護佑整個族群的神石,而白石山則成為族人心中的聖山。2006-2007 年,音樂學者吳榮順老師,率領工作團隊在花蓮採錄傳統歌曲。專輯收錄田野工作影音資料之精華,並配有族語拼音的字幕,讓太魯閣族的孩子們,能隨著耆老的歌聲而朗朗傳唱。 |

鵬翼摶風 - 臺北高商卒業論文特展
社會科學資源服務組.李明玲
1919 年創校的「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成立的目的是為了配合日本南進政策,教學研究著重南支南洋及臺灣的產業調查,以培育前往南支南洋開拓市場的商業人才。爾後,學校再歷經「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商業學校」(簡稱臺北高商)等 4 次更名改制,至 1947 年 1 月「臺灣省立法商學院」併入臺大法學院,徐州路校舍設備、師資學生及圖書檔案一併為臺大接收,臺北高商 28 年校史畫下句點。
卒業論文特色
臺北高商本科生修業 3 年,畢業時依規定必須撰寫卒業論文,這些當年提交的論文隨著歷史的演變,成為臺大珍貴資產的一部分,現與臺北高商時期購買的圖書一同存放於社科圖日治舊藏專區。社科圖所藏臺北高商論文完成的時間在 1927-1944 年間,共計 1,448 冊,研究主題廣泛,有商業、貿易、經濟、法律、產業、殖民等;區域則以臺灣、南支南洋、中國、滿洲、日本為主。這些學生畢業手稿,不僅是修業期滿的成果總驗收,也是日治時期臺灣與南支南洋調查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源,深具歷史意義且獨一無二。
|
 |
展覽內容與祈願祝褔活動
為讓本校師生瞭解這批論文之獨特性與重要性,規劃此次特展,竭誠歡迎大家前來觀看日治時期學生卒業論文的原始樣貌,對照現今電腦打字的便利時代,當年學生親手一筆一字書寫的論文,從題目選擇、文獻蒐集梳理、研究架構擬定,到最後手寫研究成果,執筆過程謹慎小心不容增刪塗改,嚴謹的治學態度不亞於今日的研究生。展場將展出 10 冊論文,每冊論文簡述時代背景及作者畢業後就職情形,並以臺北高商卒業記念冊為素材,製作「臺北高商-那些年 這些事」影片,回顧歷任校長、教師、學生及校園生活,藉由一幅幅珍貴的黑白照片,重現當時校園樣貌。

- 左:現場展出充滿歷史的臺北高商卒業論文/右:「2022 夢想前行 ─ 致畢業的你和我」活動提供明信片及印章讓同學們留言 -
值此驪歌響起之際,圖書館也特別為今年的畢業生設計「2022 夢想前行 ─ 致畢業的你和我」活動,邀請參與者在精心設計的卡片上寫下對自己、同學及學長姐的畢業感言與願望,並蓋印心語印章,透過手寫的溫度,傳遞溫暖美好的祝福。走!來一趟社科圖,回顧日治時期臺北高商卒業論文及其校史點滴,留下你的祈願文字與印記,祝福邁出校門的學子大鵬展翼,追夢無懼,Let new adventures begin!
鵬翼摶風 - 臺北高商卒業論文特展
展覽時間:2022/5/10-6/30
展覽地點:臺大社科院圖書館1樓
活動洽詢:臺大圖書館社會科學資源服務組 ☎ (02) 3366-8300 轉 55613 ✉ntukoolib@nt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