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講堂] 社會系吳嘉苓教授講座紀實
 學科服務組.黃瀅芳 
                  
                 
					Master講堂「小孩子才做選擇!研究創新與投稿應用我都要」系列講座,2022 年 4 月 26 日邀請社會學系吳嘉苓教授演講。吳老師以「性別化創新:連結知識研發與社會改革的五道工法」為題,以實際研究案例分享「性別化創新」在促進研發上的重要性,進一步創新知識,並使科技與科學的發展更適合生活與社會所需。
  
					
  
				   
| 「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最早由史丹佛大學科學史教授 Londa Schiebinger 提出,是 21 世紀國際科學社群與科技政策倚重的取向。歐盟執行委員會在 2020 年所發布的政策報告,強調納入性別的研究取向有助精進研發;此外,國內科技部也有推動相關措施。到底性別議題對科技與科學研究有甚麼影響呢?又該如何做到「性別化創新」?本次講座以性別平權背景闡述、揭露研究上的性別盲點出發,提出五道進行「性別化創新」改革的工法。 | 
  | 
 
 
                促進性別平權的背景闡述
  
科技研究領域一向倡導「性別平權」的重要性,例如研究領域的性別比例,是否理工領域以男性為主、護理人員以女性居多,進而影響公共政策的擬定與經費分配。但是在「性別化創新」裡則認為需要從「知識」本身開始做調整,以性別(甚至種族)的角度分析科技研究進而創造新知識。
 
  
那要怎麼創造新知識呢?歷史學研究曾經有過一個有趣的案例:為什麼生物分類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會將人類歸於哺乳類呢?Londa Schiebinger 探究這段命名歷史的過程中,發現林奈不選擇以有毛、有耳洞等特徵來命名,是想藉此批判中上階級聘請奶媽哺育,母親不親自哺乳的現象與立場。透過女性主義觀點的歷史研究,挖掘出科學史上的新觀點與詮釋。
  
 	 
					累積已久的議程:揭露性別盲點
  
性別化創性並非只注重女性權益,而是注重研究中可能產生的性別盲點。例如刻板印象中認為女性罹患骨質疏鬆機率較高,但實際上男性罹病後的死亡率更高,若僅偏重於女性的實驗研究,則可能造成男性在此疾病的預防與治療被忽略。
 
  
刊登在主流期刊的文章,也曾探討過實驗用動物的性別偏誤,使臨床試驗對象要能反映母群體的觀點受到重視,進而讓實驗設計中公母鼠比例成為一個新的議程。以新的議程、注重性別的研究方法,產生沒有性別偏見的知識。
 
  
					新議程:「性別化創新」改革
  
那要如何落實性別化創新呢?講者以身為社會學研究者所得到的啟發以及綜合各國案例,提出五道工法:
 
  
工法一:評估現有知識與科技的性別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曾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 AI 人工智慧語音助理,其性別設定的相關議題。不可否認,早期數位助理多以女性角色為主,除了反映、複製與傳播性別偏見:「女性是順從的」之外,也可能讓孩童習於把女性做為助理,習慣要求女性聲音的情緒勞動。
 
  
工法二:設想研究的優先順序
  
研究術語「該做而未做的研究(Undone Science)」,是指關注研究中的特定族群或性別、母群體中容易被忽略的少數,從質疑現有標準開始檢視研究的優先順序,例如從性別觀點思考為什麼要做這項研究?決定哪些事情需要被研究?當中是否會有偏見?誰會從這項研究中受惠?誰會被忽略?以 2002 年富豪汽車所做的汽車碰撞試驗為例,即考量到不同懷孕周期的女性駕駛,而模擬生成了試驗假人 Linda(原只有試驗假人男性角色 Sam)。
 
  
					  工法三:重新設想核心概念與性別的關係
  
					  實驗設計上若產生抽樣偏誤,是否可以修正?例如從社會學研究角度發現生殖研究、少子化的孕產政策經常只著重於女性;即使在注重家庭價值的南歐國家也有生育率低落的現象,若將探究因素納入男性角色則會發現,在男性養家活口的刻板社會期待下,當勞動力市場不利於男性時,就可能是導致無法成家生育的主因。此外,在「性別化創新」的啟發之下,陪產課程與生產教育都應將男性納入。
  
                       | 
  | 
 
 
				  
  
                工法四:分析生理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如何互動
  
社會研究分析上要注意分析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相互的影響,以及與其他社會因素(如:年齡、階級與族群)之間的關聯。其中最經典的研究案例是 1966-1992 臺灣 RCA 工廠汙染事件,研究發現男性工人的病因容易被確認,但女性工人則否。透過陽明交通大學林宜平老師的性別化創新實踐案例,將女性工人從事家務的態樣、家務對家人健康的影響、以及因婚配移居的狀況納入考量,修正了研究設計與抽樣的偏誤,使得女性工人的罹病因果得以被確認。
  
  
工法五:重視各方洞見
  
使用者與設計者之間是否會有很大的鴻溝呢?例如日本政府在 311 福島核災後開始注重公共場所的輻射檢測,但民眾所關心的場域則有所不同,例如母親更關心日常育兒相關場所,如:公園的沙坑、學校等等,促使當地母親化身公民科學家,甚至提出政策主張。
  
  
					建立真實的烏托邦
  
當現有的科技與研發已有基本或是卓越的貢獻,但還有一些盲點時,就可以透過這五道工法持續改善。這之中也包含與民間社運團體合作的方式,目的是為了找出洞見,建立更好的社會。當研究能累積與貢獻出新的知識,科技能回應社會需求,對企業、產業來說,也能創造更好的產品與新穎的想法,取得商機,建立真實世界的烏托邦。
 
  
近年來的學術研究也提倡「負責任的創新」,透過增加社會素養、反思過去準則、接納多元,提出不同的看法。勿將這些看法視作麻煩,而是改革與創新的機會,積極回應讓科學有新的做法!
 
  
☞ 觀看演講錄影
  
                 
				   
  
				   
「鵬翼摶風 ─ 臺北高商卒業論文特展」活動紀實
 社會科學資源服務組.李明玲 
                  
                 
				社科圖典藏之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商業學校卒業論文為本館特色館藏,自 1947 年 1 月「臺灣省立法商學院」併入臺大法學院後,該批學生論文一直隱身靜默地存放於圖書館一隅,未及有機會展現於大眾面前。為此,圖書館特別規劃於 2022 年 5 月 10 日至 6 月 30 日辦理 「鵬翼摶風 - 臺北高商卒業論文特展」,讓大家可以一窺塵封多年,不曾對外公開之學生論文。
 
  
				臺北高商本科生須修業 3 年,依規定畢業時繳交論文,而社科圖所藏論文完成時間在 1926-1944 年間,計有 1,448 冊,研究主題廣泛,涵蓋商業、貿易、經濟、法律、產業、殖民等各式議題,囿於展覽空間限制,擬就下列 3 個面向為主軸,從中挑選 10 冊可呈現時代意義或具特色之論文。
  
                 
  
                    
                  - 左:展覽海報/右:卒業論文展示 -  
                
  
				聚焦南支南洋、大東亞共榮圈等議題
  
				臺北高商是配合日本南進政策而創立的實業學校,教研注重臺灣、南支南洋等區域之產業調查,培養南進商業戰士為首務,學校除開設臺灣及南洋相關科目外,學生必須學習南支南洋語言,因此不少論文即聚焦於臺灣、南支南洋、中國等各種議題的探討。
 
  
				另,響應二戰之前日本提出之「大東亞共榮圈」政治主張,1941 年臺北高商設立「東亞經濟專修科」,修業 1 年,學習中國經濟相關知識,以期短期培育大東亞共榮圈實業人才,在這時期有多篇相關研究議題,反映了當時日本帝國之戰略構想與政治主張。
 
  
				展出相關論文
  
 				【臺灣研究-糖業】本島糖業ヲ論ジ其将来ニ及ブ/田坂久(序號 0430)
  
 				【南洋研究】我国対蘭領東印度貿易促進ト臺湾ノ過渡期/大島忠良(序號 0493)
  
					【臺灣與南支貿易研究】臺湾ト南支ノ貿易 /松井重泰(序號 1029)
  
 				【大東亞共榮圈研究】大東亜共栄圏ニ於ケル植民政策的考察 /若松大三(序號 1403)
 
  
				畢業生就職情形
  
根據「臺北高等商業學校一覽」(昭和 16 年度)本科卒業生(計 1,311 人)就職別統計顯示,學生畢業後以擔任「銀行會社員」(49.8%)最多,其次是「官公吏」(28.1%);服務地域則以臺灣為主(71%),再來是內地(日本)(17.4%),少數則前往滿洲國、中國、南洋、朝鮮等地工作,真正前往南支南洋活動者不多,與當初學校創立的目標產生了差距。
 
  
臺北高商畢業生就業機會的取得,是由民間或公家雇主向學校申請雇用,再由校方推薦學生就業或面試。從下圖統計圖表顯示,約5成畢業生於銀行金融機構發揮所學,其次有近3成學生在公家機關服務。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總督府調查課是蒐集南支南洋情報及研究的主要機構,而臺北高商校長片山秀太郎曾任調查課課長,擁有豐富的南支南洋調查經驗,他轉任臺北高商校長後培植不少基層南方調查人員,這些學生畢業後進入調查課從事資料蒐集工作,是調查課不可或缺的生力軍。
 
  
                 
                   
                  - 左:本科生就職別/右:本科生就職地域 -  
                展出相關論文
  
				  
				【銀行業尖兵】信用貨幣ト商業/石井暉治(序號 0147)
  
   				 *石井暉治曾任職於高雄市湊町臺灣銀行支店。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生力軍】獨逸ニ於ケル新帝国主義/石橋忠(序號 0210)
  
					 *石橋忠曾任職於總督府官房調查課(屬)、臺灣資源調查委員會(書記)、總督府官房企畫部(屬)、國家總動員業務委員會(書記)、  臺灣物價委員會(書記)…等職。
  
					
  
				臺籍學生研究成果
  
				本次展覽著重臺灣籍學生的研究表現,除展示本館典藏最早臺籍學生賴坤燦(1927 年畢業)論文外,還有丁瑞鉠、高湯盤 2 位臺籍生論文。
 
  
				丁瑞鉠是臺北高商創校 10 年第 1 位考上日本國立東京商科大學(今一橋大學)的學生,曾任大同公司經理與董事、台塑副總經理、兼任臺塑關係企業總管理處財政部經理及南亞塑膠常務董事;高湯盤畢業後赴滿洲國中央銀行工作逾 10 年,1946 年返臺進入臺灣銀行任職,1947 年轉至華南銀行,擔任總經理近 20 年,1976 年 9 月轉任第一銀董事長,兩人皆有傑出的事業表現。
 
  
				除此之外,1926 年臺灣總督府商業專門學校改制為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商業學校,1929 年併入臺北高等商業學校,臺北高商設置臺南分教場,一年後,臺南分教場廢止,僅有兩屆的分教場畢業生論文被運回臺北,我們也從中選出一位分教場畢業生鄭東貴論文為代表。
 
  
				展出相關論文
  
				【社科圖典藏最早臺籍學生論文】我国ノ金輸出解禁問題/賴坤燦(序號 0032)
  
				【臺籍學生 (1)】マーシャル経済学原理撮要/丁瑞鉠(序號 0123)
  
 				【臺籍學生 (2)】特殊銀行ノ研究/高湯盤(序號 0539)
  
 				【臺南分教場學生】論新労資協調大勢/鄭東貴(序號 0306)
  
				  
  
				     
				   - 由左至右:丁瑞鉠論文、高湯盤論文、鄭東貴論文 -  
				 
  
					對照現今電腦打字的便利時代,當年這些學生親手一筆一字書寫的論文,從題目選擇、文獻蒐集梳理、論文架構擬定,到最後手寫研究成果,下筆謹慎小心,治學態度不亞於今日的研究生。此特展展出 10 冊卒業論文皆有簡要的歷史背景及作者畢業後任職單位之文字說明,參觀者可藉由論文了解當時的時空環境及論文議題的衍生與研究之間的關聯性。
 
  
與此同時,圖書館以臺北高商卒業記念冊及臺灣日日新報為素材,製作「臺北高商-那些年 這些事」影片,邀請老師同學一起回顧歷任校長、教師、學生、校舍、社團、修學旅行及宿舍生活等校園點滴及新聞大事,希望透過一幅幅珍貴的黑白老照片及剪報資料,試圖建構臺北高商的概略樣貌,重現那段不復記憶的學生青春歲月。
 
  
為豐富展覽內容,我們特地自校史館商借臺北高商畢業校友鈴木源吾先生半身塑像。鈴木先生於 1925 年自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畢業,1927 年取得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碩士,1930-1945 年再返回母校臺北高等商業學校任教,教授商業英文、經濟原論、統計學等科目。國民政府來臺後,在臺灣省立法商學院及臺大法學院教書,二二八事件後回日。順帶一提的是,與鈴木先生同為校友的石橋憲治、鹽谷巖三兩位老師,後來也回到臺北高商執鞭授課。
  
				  
  
				     
				   - 左:鈴木源吾教授塑像/右:「臺北高商-那些年 這些事」影片播放 -  
				 
  
					疫情下的畢業季,祝褔不缺席
  
特展期間,正是鳳凰花開、驪歌響起之時,無奈遇上 Covid-19 疫情升溫,為避免群聚感染,學校採取遠距教學至期末措施,偌大校園頓時顯得空蕩寂寥。近兩年的疫情,學生無論在學習或人際關係上,產生了有形或無形的距離與隔閡,前所未有的教學模式,對學校與師生帶來不少衝擊與挑戰。
 
  
鑑於疫情造成的社交與心理的疏離,社科圖為畢業生設計了「2022 夢想前行 ─ 致畢業的你和我」活動,邀請參與者在精心設計的卡片上寫下對自己、同學及學長姐的畢業感言與願望,透過手寫的溫度,傳遞溫暖祝福,並蓋印:① 畢業快樂、② 築夢踏實、③ 心想事成、④ 友誼長存、⑤ Let New Adventures Begin 等 5 種心語印記,希望今年畢業的同學帶著好友滿滿的祝福與力量邁出校門,在前往夢想的道路上不會孤單,就如同展覽名稱「鵬翼摶風」一樣,大鵬展翅,追夢無懼!
  
				  
  
				     
				   - 左:2022 夢想前行活動/右:祝福卡片及心語印章 -
					  
			     				   |